•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G7聯合聲明自相矛盾,凸顯美反華政策不得人心

2023-05-24 15:43: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日前,以美國為首的七國集團(G7)在日本廣島召開峰會。在會議期間以及發表的聯合聲明中,G7在美國的主導下再次操弄涉華議題,妄談臺海局勢,對東海、南海、涉港、涉疆、涉藏等問題和中國核力量説三道四,肆意抹黑攻擊中國,粗暴干涉中國內政。與此同時,聯合聲明又稱,G7國家一致認為應該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和穩定的關係,表示“考慮到中國在國際社會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經濟體量,以及在面臨全球挑戰與諸多領域的共同利益面前,與中國保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強調“我們制定的政策方針不是為了傷害中國,也不是為了阻撓中國的經濟發展,一個遵循國際規則並保持增長的中國是符合全球利益的”。

  一邊帶著冷戰思維對華搞極限施壓,一邊又站在所謂“全人類立場”上強調對華合作的重要性,這份自相矛盾的聯合聲明所傳達出來的政策意味,雖與拜登政府初上臺時有了微妙的差別,卻與當下美國及其大西洋盟友對華的糾結姿態相吻合。從中可以看出,在G7乃至美國內部,一味反華正面臨內外交困的窘境,越來越不得人心。

  在美國國內,通過壓制中國崛起,以維護美國在全球的永久霸權,已經成為大多數美國政治精英們的共識。因此,反華成為他們政治表演中的必備戲碼,也是他們在國內議程中夾帶私貨的通用藉口。在歇斯底里的反華狂歡中,個別主張對華理性的人士要麼被邊緣化,要麼被迫噤聲。然而,在實操層面,反華正面臨實際效用有限、負面影響卻逐漸擴大的尷尬局面。

  今年2月,為謀求所謂“政治得分”,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政客競相炒作“氣球事件”,嚴重破壞了中美領導人巴厘島峰會後兩國關係難得的友好氛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甚至以取消訪華為代價,企圖進一步抹黑中國形象,毒化兩國關係。在美方的肆意破壞下,中美高層交流渠道全面中斷,兩國關係跌入冰點。時至今日,美國政客的這番表演除了換來自以為是的“道德優勢”外一無所獲。卡達半島電視臺發表評論諷刺稱,美國對“中國氣球”的反應,完全忽視了自身在全球範圍內的監視和轟炸的歷史。此後,亞太、中亞、歐洲國家領導人競相訪華,商談合作大計,説明中國堅定奉行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務實友好形象依然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美國在經貿投資領域的對華“脫鉤”政策正在反噬其身。拜登政府沒有取消特朗普時期制定的損人害己的對華加徵關稅政策,戴琪等人還企圖以此為籌碼,誘使中國放棄更多合理合法權益,自然遭到中方的嚴詞拒絕和強烈反對。結果美方加徵的關稅不僅沒有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反而推高了原材料和日用産品價格,弄得怨聲載道。代表美國農場主、零售商等利益的商業團體多次施壓美國政府,要求與中國重新談判,並降低對華關稅。在晶片行業,全球需求不振本已讓美國企業步履維艱,美國政府的對華出口禁令更讓他們的日子雪上加霜。2023年第一季度,英特爾公司凈虧損達28億美元,業績同比下跌134%,創下有史以來最大單季虧損紀錄;AMD 2023年一季度凈虧損達1.3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滑118%;美光科技公司在2023財年第二季度虧損達23.1億美元,為20年來最大虧損季。業績承壓逼迫這些公司紛紛大幅裁員,讓人不禁感嘆,美國到底是要鎖死中國技術進步還是要悶死自家企業?美國半導體産業協會(SIA)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約翰紐菲爾更是公開表示,美國半導體公司不能缺席中國市場。

  美國商界的反對聲浪,再加上近來全球加速“去美元化”、美國通脹壓力居高不下、美債危機久拖未決,讓美國的權力階層意識到,在諸多國內國際議題上,美國仍需要中國的支援和配合。那些被壓制許久的對華理性聲音又出現了,多名美國政要也接連表態,希望重啟與中國的溝通。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奧地利舉行長時間會晤。美國總統拜登在此次G7峰會上還預言,美中關係“很快”就會“解凍”。

  一般説來,多邊會議的聯合聲明往往由會議東道主牽頭行文,再交給與會各方審閱並提出修改意見,但與會國中強勢的一方也能夠主導聲明的措辭和立場。顯然,近期傾向於緩和對華關係的美國,一方面在聯合聲明中繼續“對華強硬”,一方面也試圖展現些許理性姿態。

  此外,G7中其他國家的態度也對美國的立場形成了牽制。去年11月和今年4月,歐洲兩大“火車頭”德國和法國的領導人舒爾茨、馬克龍接連訪華。兩人皆明確表達了反對對華“脫鉤”、希望加強對華合作的強烈意願。馬克龍甚至還頂住美國壓力,稱法國不應成為美國的附庸,並再次強調歐洲應保持戰略自主。德法領導人的表態,證明在歐洲對華理性派仍佔主流。曾在歐洲政壇反覆提及的“擺脫對華依賴”變成相對緩和的“去風險化”。誠然,後者並不意味著反華政客的改弦易轍,甚至這種加了道德外衣的説辭可能更具有欺騙性,在歐洲政商兩界更有市場。但至少也説明,歐洲親美的“大西洋主義者”的反華衝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為了避免輿論的口誅筆伐,他們不得不採取更趨理性的立場。

  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中歐之間也沒有根本的戰略分歧和利害衝突。管控好、發展好對華關係,符合西方國家的根本利益。中國對話的大門始終敞開,希望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早日看清其中的利害關係,真正從本國人民的利益出發,給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注入更多穩定性,為世界長期可持續發展貢獻正能量。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