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同根同源同心同行 兩岸祭祖大典見證中華兒女血脈情深

2023-04-04 08:4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4月4日電 (記者 王詩堯)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將至,慎終追遠、敬宗睦族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清明節祭拜祖先亦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習俗。

  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有著割不斷的血脈親情,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認同是與生俱來的基因。祭祖儀式是增進兩岸同胞感情與共識的重要紐帶,通過共同祭祀的文化傳承,兩岸同胞凝心聚力、同心同行。

  “龍的傳人”或源自伏羲文化

  史書記載,伏羲之母為華胥氏,在雷澤踩巨人足印有感而孕,“歷十二年而生伏羲”于成紀。成紀就是現在的天水市秦安縣,這裡留存有大量伏羲、女媧及其部族活動的遺跡和傳説故事。

  早在2000多年前,渭水流域就有祭祀伏羲的傳統。1988年天水恢復公祭伏羲典禮,2014年,海峽兩岸首次實現共祭伏羲。

  從後世石刻和絹畫中可見,伏羲、女媧為人首蛇身形象,説明伏羲部族最初以蛇為圖騰。隨著遷徙和部族間交融,伏羲氏將漸次征服和結盟的各部落圖騰部分融入蛇圖騰之中,從而形成以蛇身為基礎,附加牛耳馬齒、鹿角蝦須、魚鱗蛇身、獅鼻虎爪的多圖騰組合的龍圖騰。

  龍圖騰由生物性的蛇複合、混血成為虛擬生物的龍。千百年來,龍圖騰崇拜和龍文化習俗世代傳承,深入人心,中華兒女被稱為“龍的傳人”。

  “中華第一陵”——黃帝陵

  黃帝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不過確認過程卻歷經數千年積累。先是口頭傳説,後是古史描述,司馬遷等史家均認同黃帝是中華民族始祖,是民族認同的表現。

  黃帝祭祀歷史悠久。約5000年前黃帝去世,其臣左徹“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大約4000年前,舜、禹都曾祭祀黃帝。西元前110年,漢武帝率18萬大軍北巡朔方,還祭黃帝冢于橋山。黃帝祭祀成為國家級禮儀活動。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鄜坊節度使臧希讓上奏:“坊州有軒轅黃帝陵闕,請置廟,四時享祭,列于祀典”,得到了代宗的批准,從此黃帝陵祭祀成為官方祭典。

  近代中國,黃帝意識進一步發展成為團結華夏兒女、振興中華的強大精神力量。孫中山于1912年3月派遣代表團赴黃帝陵拜謁祭祖,親筆題詞“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1937年4月5日清明節,國共兩黨同祭先祖,開啟了兩黨聯合抗日、一致對外的新紀元。如今黃帝陵每年清明、重陽都會舉行公祭和民祭活動,海峽兩岸中華兒女積極參加,緬懷始祖恩德,共敘同胞情誼。

  炎帝神農氏遍嘗百草 為民治病

  相傳炎帝神農氏是中華農耕文明的創始者,與黃帝軒轅氏一起並稱為中華民族兩大始祖。株洲炎帝陵是炎帝神農氏的安寢聖地。史料記載,炎帝陵西漢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立廟陵前,肖像而祀”“三歲一舉,率以為常”,形成定例。北宋150餘年中祭祀50多次,元明兩代祭祀活動不斷,清代更為頻繁,極一時之盛。歷代王朝祭祀碑文多達53通。

  改革開放後,隨著炎帝陵在兩岸和華僑華人中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參加“炎帝陵祭典”,已成為中華兒女尋找民族認同、企盼祖國統一的重要舉措之一。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2年炎帝陵祭祖大典躋身“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根親文化盛事”,2013年湖南炎陵縣炎帝陵正式獲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孔子思想體現全人類共同價值

  每年,兩岸孔廟都會舉行祭孔儀式,追念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祭孔儀式也成為兩岸同胞密切感情、增進共識的重要紐帶。

  據記載,最早的祭孔儀式可追溯到孔子卒後次年,兩千多年來從未間斷。2006年9月28日,曲阜孔廟和臺北孔廟、臺南孔廟同步舉行“同根一脈,兩岸祭孔”祭孔大典,這是海峽兩岸首次攜手祭祀中華民族的文化先哲。

  曲阜春秋兩祭孔子,而臺灣地區的祭孔活動則定在孔子誕辰日(9月28日),這一天也是臺灣的教師節,用來紀念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教師——孔夫子。

  孔子思想具有極大的普世性,忠恕之道、悅樂精神、有教無類等思想都體現出全人類共同價值。因此,孔子不止為兩岸所推尊,也被全世界所推尊。

  “愛國精神”是屈原精神的核心

  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中國的詩魂、國魂、民族魂。1953年,屈原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精神的實質是心憂家國、矢志不渝、情牽百姓、勇於探索、不畏邪惡。《離騷》和《九章》中大量詩句能令人感受到屈原對祖國的深切情感。

  臺灣彰化市寶部裏屈家村是全臺灣唯一的屈家村落,而屈原故里湖北秭歸縣萬古寺村則被稱為“中華屈氏第一村”。2010年,秭歸縣經臺灣明道大學牽線搭橋找到了屈家村,從此兩岸屈氏後裔往來與交流日益頻繁。

  “官不通民通,民不通以媽祖為先”

  媽祖信仰起源於宋代,距今已有千年曆史。據史料記載,媽祖確有其人,是宋朝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因出生到滿月都不啼哭,取名默,人稱默娘。她扶危濟困,深受百姓愛戴,28歲時因救助海難殉難,傳説為羽化飛天。

  千百年來,媽祖隨著信眾走向世界。目前全世界49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億多媽祖信眾、1萬多座媽祖廟,媽祖文化已成為海峽兩岸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民心相通、相互交融的精神紐帶。

  媽祖祭典與黃帝陵祭典、祭孔大典並稱為“中華三大祭典”,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1987年,臺中大甲鎮瀾宮的媽祖信眾繞道日本輾轉前往湄洲祖廟進香,成為打破兩岸相隔38年“堅冰”的舉措之一,推動了臺灣同胞前來大陸尋根信仰源頭的進香浪潮,實現了“官不通民通,民不通以媽祖為先”。(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