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清明兩岸,慎終追遠的匆匆身影

2023-04-04 08:22: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臺北4月3日電(記者章利新、黃揚)清明風吹花草香,出門拜山車馬忙。清明時節,海峽兩岸最匆忙的身影,都是返鄉祭祖的遊子。無論離開多久、分隔多遠,中國人總牽掛著家鄉和祖先。

  正在大陸訪問的馬英九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近日攜家人回到湖南老家,在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馬英九宣讀祭祖文和受訪時幾度哽咽,不時拭淚。這一幕讓臺灣民眾深受感動。

  時值清明連假,島內迎來掃墓、出遊的高峰,多條主要公路近日持續擁堵,有臺北市民趕往嘉義掃墓,在路上花了7個多小時。連日來,因為疫情趨緩,島內各地公墓也涌現祭祖人潮,到處可見提著鮮花、素果等物,扶老攜幼的祭掃者。

  今年清明期間,也有臺灣民眾為掃墓而奔走兩岸。臺灣中華大陳同鄉總會青年臺商會會長盛漢偉近日趕往浙江臺州溫嶺市箬橫鎮尋根祭祖。“尋根的念頭已經有很多年了,我們一直沒有放棄過。”盛漢偉説,在童年記憶裏,爺爺那口地道的溫嶺腔,總能勾起他對海峽彼岸家鄉的遐想。

  臺灣學者薛仁明2日專程從大陸趕回島內,掃完墓再趕回上海,繼續講學行程。他長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尤其重視祭禮。他認為,中國人自古重視祭祀,事死如事生,在精神上把逝者當成還活著,不斷地想念著、感激著、告白著,這就是祭祀的本質。中國人在死生之間,就有這麼一種充滿生機和彈性的獨特狀態。

  “中國人重視慎終追遠,懂得每個人都活在歷史長河之中,上對祖先有交代,下對後代盡責任。當往上、往下都無窮延伸時,生命就雖有限而無限,可以綿延不盡。這是中華文明對於人世的一種大信。”薛仁明説。

  然而,島內也有一些老人一生牽掛家鄉,卻未能跨越海峽返鄉團圓,留下終生遺憾。為了幫助他們落葉歸根,今年清明節前夕,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裏里長劉德文又開始了奔波兩岸、送老兵骨灰回老家的行程。2003年至今,他已幫助200多位老兵魂歸故里。

  臺灣亡故老兵田發祥的骨灰近日在劉德文護送下回到闊別74年的故鄉北京。1949年,作為文書士官的田發祥赴臺灣後,從此與妻兒分隔兩岸。1987年,孤身一人的田發祥正準備回大陸探親,卻不幸意外過世。

  2021年5月,劉德文收到田發祥大陸親屬的委託,開始了近一年的尋找之旅。期間,他頻繁往返高雄市和嘉義縣兩地,累計行程達6000多公里。2022年3月底,他終於在嘉義縣中埔鄉的頂六地區,找到了這位老兵的墓地。

  劉德文説,去年清明節當天,他用田奶奶和田爺爺的照片,在墓地裏面幫老夫妻做一個隔空團圓。今年就想在清明節到來之際,把田爺爺帶回家鄉,讓他跟田奶奶團圓。

  “兩岸本來就是一家人,同宗同源,同一個文化。你看清明節大陸那邊,同樣都是在祭祖,掃墓上墳,臺灣也是一樣。這種是文化上的傳承,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先。”劉德文説。

  清明時節,兩岸慎終追遠的匆匆身影令人感慨。中華文化根深蒂固,靜水深流,體現在兩岸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這種深層的文化傳承與聯結,絕不是島內任何政黨的把戲、意識形態的操弄,所能切斷或改變的。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