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梅派弟子魏海敏憶梅葆玖赴臺盛況:戲曲在兩岸間始終青春

2022-11-29 09:4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電 題:臺灣梅派弟子魏海敏憶梅葆玖赴臺盛況:戲曲在兩岸間始終青春

  中新社記者 李晗雪 李雪峰

  不久前的一場“兩岸戲劇名師對話”,讓疫情下難以相聚、同臺的兩岸戲曲藝術家久違地齊聚一堂。言談間無需綵排的名段對唱,難忘懷的交流往事,絲絲縷縷的同門情誼,顯出這場對話的別樣親切。20世紀大陸劇團首赴臺的熱鬧景象倏忽眼前,這份情牽兩岸的審美共鳴似乎從未減淡。

  “文化的交流,好像使得兩岸人們的心更聯結了。”近日,中新社記者線上專訪師從梅派傳人梅葆玖的臺灣京劇藝術家魏海敏,再次聊起兩岸戲曲交流的往事與她對戲曲在兩岸發展延續的信心。

  臺灣從來不缺票友。魏海敏説,50年代臺灣就有很多票房、票社,學校裏也有“國劇社”,演出時還會請來專業演員為參演師生化粧。票友之中,喜愛梅派的又尤多。魏海敏有機會從小熟悉梅蘭芳大師的聲音,正有梅派戲迷的功勞。她十來歲還未從劇校畢業時,就因是梅派新秀受到許多票友喜歡,票友們贈給她梅蘭芳的唱片、卡帶,還給她唱腔上的指導。魏海敏自認,能在拜師梅葆玖前脫去唱腔的“奶黃子味”,票友朋友們功不可沒。

  “臺灣觀眾思念戲曲流派、思念梅蘭芳大師、思念傳統藝術,這種思念在1993年(大陸京劇表演團體赴臺)達到一個高峰。”魏海敏解讀,她在臺灣的老師輩自大陸來臺後一直演出傳統老戲,使戲曲這份珍貴的中華文化能鮮活地保存在臺灣。只不過,他們來臺時大多20歲上下,來臺後全靠從前所學、又要摸索面對不一樣的觀眾,成長十分不易,故在特定流派的“地道”上,或有欠缺。因此大陸20世紀80年代起將傳統老戲恢復起來後,臺灣觀眾對大陸戲曲如饑似渴。當1993年大陸名角兒來臺,“觀眾簡直是川流不息”。

  魏海敏回憶,那時觀眾白天看戲,晚上就到演員們住的酒店探望。梅葆玖、葉少蘭、張學津……每位名角兒都有大批粉絲。魏海敏無論何時去酒店,梅葆玖的房間都滿是人,只要沒有戲就被請去吃飯。“好像是在舉辦一個盛大的慶典,人人都好開心,酒店滿滿都是人,房間裏也都是人。我們有這麼多角兒、這麼高超的藝術,揚眉吐氣了!”

  魏海敏説,梅老師累到嗓子都啞了,但戲迷的熱情一次都未拒絕。“老師説梅蘭芳大師很希望來臺灣,但一直沒有機會;現在他能代表父親來臺灣,有這麼多觀眾朋友喜歡他,一定要把全部的時間給他們。”

  後來梅葆玖一直與臺灣戲迷持續互動。過年時他總會親自去照相館洗劇照,寫上新年賀詞簽名寄給親友、戲迷,其中一部分就是送給臺灣的戲迷朋友。魏海敏幫忙轉交過好幾次,包括給名伶顧正秋、政界人士辜振甫等。魏海敏説,他們中許多人年輕時看過梅蘭芳的戲,因此看梅葆玖分外親切。

  師從梅派二十年來,魏海敏自覺慢慢體悟到為何梅派藝術讓大家那麼喜歡。她説,首要就是梅蘭芳大師刻畫女性絲絲入扣,“他不只是演一個女人,而是有女人味的女人。”京劇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代表著中國人的審美,梅蘭芳敘述女性人物時,一個畫圓的手勢,就能展現出東方審美中的女性特質。“他在性別轉換上達到了極致,建立了‘非仙即後’、風格化的表演。”

  魏海敏説,後輩們沾了前輩很多光,一直在運用他們的藝術與觀眾交流。但新生代演員以前輩藝術高度為目標的同時,也要繼承他們的創作精神,跟著時代向前走。

  對她而言,這意味著詮釋出更多元、豐富的女性形象。近年來,她在新編京劇中塑造了突破傳統女性角色的王熙鳳、樓蘭女、曹七巧等形象,令觀眾眼前一亮。她很高興地告訴記者,她的新戲在大陸有不少年輕粉絲,他們認為她的表演與眾不同。可惜的是,當前受疫情所阻,無法與他們有更多交流。她很希望能在大陸舉辦戲迷見面會,與年輕朋友聊一聊她對傳承梅派、對如何理解不同女性角色內在的想法。

  “現在的年輕人是我很喜歡的族群。年輕觀眾裏熟悉戲曲的是少,但也因此沒有門戶之見的包袱,只要踏進劇場、覺得好看,就一眼愛上。京劇很豐富,裏面有我們的歷史、文學、音樂,還有人生的況味,很值得推敲。年輕人不怕推敲,一推敲就吸收得更快。”魏海敏説,在臺灣,她也看到了戲曲演藝團隊與觀眾的年輕化,而年輕人的新觀念正為戲曲帶來“意外之喜”。

  “不要忘了,梅蘭芳大師的年代,看戲、演戲都是年輕人多。”魏海敏笑説:“戲曲一直都是很青春的。”(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