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Z世代”司宇辰:因故宮而北京
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電 題:臺灣“Z世代”司宇辰:因故宮而北京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因深愛故宮而嚮往北京並決意長久留居,來自臺北的司宇辰是這樣的一位“Z世代”。
“故宮、雍和宮和長城,是只要我在北京就‘固定’會去的地方,”眼前這個清秀內斂的大男孩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説,這三個地方,他都集齊了“春夏秋冬”。
司宇辰,中央音樂學院民樂係二胡專業研究生。他出生於臺北,祖籍江蘇淮安,祖父輩1949年落腳臺灣。目前在北京還有堂伯父等當年留在大陸的親人。
4歲開始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司宇辰上小學時參加二胡社團。初中畢業,他萌生了走藝術專業的想法,因此進入一所高中的藝術特長班就讀。
“其實家人希望我走‘正常’的路,讀普通高中,之後大學讀一個理科。”司宇辰回憶當初的決定時説。
2008年,9歲的司宇辰第一次來北京。雖然是奧運之年,但年紀尚小的司宇辰對北京印象不深。2012年,司宇辰小學畢業,第二次來到北京,訪故宮、爬長城、遛衚同……遊走間,“北京就在我心裏種下一粒小小的種子。”司宇辰説。
2015年,司宇辰加入臺灣新竹國樂團,並在演出中走訪海外各地及大陸多個城市。2016年,再次因演出來到北京,他已決定,要來此讀書。廣泛蒐羅北京院校資訊、等待招生簡章、漫長的藝考歷程,經歷著急、緊張、忐忑等起起落落的心境,司宇辰終於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開啟心儀已久的生活。
在司宇辰眼中,2008年的北京似還沒有多麼繁華,但如今已有一個“質的飛躍”。“我喜歡這樣的一線國際化大城市,在這裡看世界,眼界完全不同”,司宇辰説,最吸引他的,還是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比如走在故宮裏,“建築帶給我的衝擊力和崇拜感,讓我沉浸在一個很寧靜的感覺裏。”
與北京心氣相投,可能與學習民樂有關。司宇辰認為,民族音樂根在大陸,這裡有臺灣感受不到的東西。比如二胡裏面有河南小曲、秦腔風格的作品等,“在臺灣我們或許也會接觸到,但永遠不是那個味道。”
比如二胡《長城隨想曲》,裏面有一個樂章《烽火操》,練習這個曲目時,司宇辰特地去了一趟長城,爬上烽火臺,望長城內外。“對我來説,這樣很能啟發靈感。”他説。
從大一到研一,司宇辰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四年多。學習方面,他感覺大陸同學實力強勁,“學習上會有莫名的推力”;生活方面很有趣,跟來自各地的同學一起去牛街吃涮羊肉,跟來自川渝的同學一起慢慢習慣吃辣,以及受東北的同學影響,説話開始“直來直去”。
其間,司宇辰還參與了同學們創建的ME.LODY音樂公益社團,並擔任負責人,一起將民樂表演帶入幼兒園、福利院、盲人學校,舉辦多場“器”系列公益普及演講音樂會。
“民樂可能不是時下年輕人喜歡的,我希望通過新國風方向的努力,把民樂重新帶入年輕人的市場,復興中華文化。”司宇辰説。
假期回到臺北,他會和朋友、老同學講起北京的生活。
司宇辰認為,“Z世代”代表“無限的可能性”。“我們這一代獲得了更好的教育資源,擁有更寬廣的眼界,不會因傳統而拒絕,也不會被傳統所禁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