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看大陸:雲南祿豐臘瑪古猿頭骨化石 具重大科研價值
中新網北京11月14日電 臺灣《經濟日報》近日發表了有關雲南省祿豐市的報道,介紹了科學家在當地發現臘瑪古猿頭骨化石的經歷。
報道指出,1975年5月,祿豐石灰壩村的農民在廟山坡挖褐煤時,發現了一枚牙齒化石。經鑒定,屬早上新世的古猿牙齒化石,引起生物界重視。同年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等到該地進行發掘,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古猿下頜骨和數枚單個牙齒,鑒定為西瓦古猿類型。
1980年春,在吳汝康教授指導下,石灰壩首次發現了較完整的臘瑪古猿頭骨化石,還有200多枚牙齒、40多種動物骨化石,在國內外古生物學界引起轟動。因為臘瑪古猿化石過去曾在南亞、東非和雲南省等地都曾發現過,但比較破碎和零星,像祿豐這樣豐富、完整的古猿化石還是第一次。
臘瑪古猿化石最先是美國人劉易斯于1932年在印度發現的,生活年代大約距今1400萬年至800萬年之間。他以印度神臘瑪的名字,把它命名為“臘瑪古猿”,意思是“希望之光”。
人們根據大量的古人類化石出土和對自然界的探索認識到,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古猿化石的發現,對研究從猿到人,提供了較為真實的科學根據。臘瑪古猿又是一種比較進步的猿類,是早期人類的直接祖先。雖然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臘瑪古猿特徵存在著差異,但都具有從猿進化到人的許多特徵,科學家們一致把臘瑪古猿歸入人科,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
考古學家研究發現,祿豐不僅是國內外發現臘瑪古猿的地區中最為豐富的,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發現臘瑪古猿頭骨的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