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專家學者:當下兩岸家書仍“抵萬金”

2022-08-23 10:0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漳州8月22日電 (彭莉芳 張金川 廖珍妹)清朝道光年間,隨當時閩人大規模遷徙臺灣熱潮“跨海打拼”的青黎未料到,寄回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老家的一封家書,170多年後成為研究閩臺關係史的珍藏檔案。

  2009年,這封兩岸家書在南靖土樓一戶劉姓人家中被發現,現展陳在南靖檔案館。雖歷經歲月滄桑,長46釐米、寬25釐米的暗黃色信箋上,字跡仍清晰可見。

  據不完全調查,漳州市民間現存兩岸家書總量約在一萬封左右,正在流失或被外地搶購。放眼福建省,數字則更為龐大。今年以來,福建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的“遷臺記憶文獻資料”徵集活動,正幫助以“臺批”為主的兩岸家書等涉臺文獻資料,重回大眾視野,叩響歷史的回聲。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涂志偉深入研究閩臺文化多年,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信函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載體。如今通信手段多種多樣,在當前兩岸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兩岸家書作為珍貴的涉臺文獻資料,仍如古時一般起著“抵萬金”的作用。

  “閩南人寫信就叫寫‘批’。”涂志偉指出,在狹義範圍內,臺批是兩岸家書更具閩南味的表達。明清以來,福建先民大規模遷徙臺灣墾荒,其間與原鄉宗親保持密切的聯繫。臺灣同胞與福建親友之間相互往來的信函就是閩臺批信,簡稱為“臺批”。

  通過調查梳理,涂志偉將兩岸家書分為兩類,即閩臺兩地間親友往來或資訊聯繫的憑證,以及親屬間銀信合一的往來互動。但與僑批單方面接收海外銀信不同,臺批中的閩臺互動是雙向的,“不僅是遷到臺灣的親人寄錢回祖家發展公益事業,家鄉的人也匯錢到臺灣,支援親人的發展及當地建設。”

  陳列于南靖檔案館那封署名青黎的信箋,就記錄了寄件人在臺灣購置田産、委託他人管理、讓受託人寄租谷銀回福建等事,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臺批”原件。

  “只要是漳州大地,幾乎每個村莊都有遷臺同胞,必然有聯繫的家書或憑證。”涂志偉以漳州這一台胞重要祖籍地為例表示,該地兩岸家書等文獻資料相對集中,時間跨度長,數量多,分佈廣,是有待開發的涉臺文獻資料“富礦”。

  涂志偉指出,臺批反映了遷臺的閩人與祖地的親人間的相互掛念與支援,更説明“以臺批為主的兩岸家書,是兩岸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鐵證”。

  遺憾的現實卻是,這些資料大量散落在社會民間,長時間無人重視。

  好在“遷臺記憶文獻資料”徵集已如火如荼地展開。僅就漳州市,據福建省漳州市臺聯披露的數據,截至目前已蒐集到文書、照片、證書、族譜名冊、書畫等“遷臺文獻”檔案文獻2861件,其中兩岸信件139件。

  福建省漳州市臺聯會長方麗雲是“遷臺記憶文獻資料”徵集的有力推動者。致力於推動閩臺交流合作多年的她直言,兩岸家書的保護“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當務之急,先把量做起來。”方麗雲説,之後才是研究、講述、活化,“絕不可束之高閣”。

  一本名為《霧峰林氏文書集》的閩臺相關信函圖書,讓方麗雲看到更廣闊的思路。她常在辦公室翻看這本由臺灣輾轉得來的繁體書,驚喜于臺灣的霧峰林家後人將祖上家書往來信箋悉心存檔,也期盼能聯繫上臺灣更多有關團體,聯手開展雙向徵集工作,“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兩岸往來鏈條”。

  “從兩岸走過的共同的歷史就可見一斑,兩岸從來都是一家人,兩岸的信從來就是‘家書’,這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方麗雲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