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閩南漁村引臺灣團隊助振興

2022-07-20 10:5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福建東山7月19日電 題:閩南漁村引臺灣團隊助振興

  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妻在海峽西,夫在海峽東,日日盼夫不見夫,共望海峽水。”這首曾經在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民間流傳一時的歌謠,述説了海峽兩岸幾十年封鎖隔絕中多少分離夫妻的淒楚。

  據載,1950年5月10日,國民黨軍隊在撤出大陸時,從東山島擄走4700多名壯丁,其中僅200多戶人的銅砵村就被擄去147人,給原本安靜的小漁村留下了91個“守活寡”的女人。

  銅砵村位於東山島東北隅的康美鎮,由城內、後厝、東巷、後宅四個自然村組成,現全村1000多戶將近4000人口。一座寡婦村展覽館矗立村中,以珍貴的歷史照片和大量實物、模型、圖片,講述著這裡過往的“人間浩劫”“曠世悲情”以及現在的“海峽曙光”。

  寡婦村展覽館工作人員黃海泳是銅砵村人,他爺爺當年被抓到臺灣後,一直杳無音信。在他看來,“寡婦村”是兩岸關係變化發展的一個縮影,既承載著臺灣與大陸分離的不幸,又維繫著兩岸生死相連的親情。

  銅砵村黨委駐村第一書記楊毅猛告訴中新社記者,該村對臺交流歷史悠久,祖地文史古跡眾多,特別是明清時期,隨著班兵戍守臺灣,在臺澎多地都留下了銅砵人開發守衛寶島臺灣的身影。

  村裏,“懷鄉亭”“鹹水井庭院”承載著兩岸淵源的記憶。供奉玉二媽的凈山名院,是臺灣玉二媽廟的香緣祖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每年都吸引眾多臺灣信眾前來朝拜參訪。

  “希望以社區營造、産業提升為根本,以對臺祖地為特色,借助臺灣鄉村營造方式塑造一個新銅砵。”楊毅猛表示,銅砵村地理位置不錯,靠近東山島馬鑾灣景區,將引進臺灣“透南風”鄉建鄉創團隊入駐,開展“陪護式”設計服務,培育民宿、近海捕撈養殖等産業,實現鄉村振興。

  2021年,銅砵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約56萬元(人民幣,下同),村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約6萬元。楊毅猛説,今年以來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增長了33%左右。

  銅砵村人多以養殖、討小海(捕魚)、經營民宿等為生,增收致富。村中現有200多戶漁民,大小漁船90多艘,其中不少是“夫妻船”。每到傍晚時分,漁民們紛紛出海就近捕魚。

  “通常燈光照射每隔一個小時便可收網一次,有時一個晚上捕撈到的小管(魷魚的一種)能賣1萬多元。”60多歲的漁民黃江祥捕魚30多年,主要用燈光捕撈小管,“晚上7點出海,第二天早上5點多回來,直接把魚賣給大排檔老闆。”

  “現在,生活水準提高了,消費者對海産品的品質要求也更高。”黃江祥已習慣這樣晚出早歸的生活節奏,“感覺不需花太多體力,既輕鬆又快樂。”

  早年在廈門從事房産仲介的林明光,回到銅砵村發展旅遊業,投資經營民宿。雖然兩年多來民宿業受到疫情衝擊不小,但隨著暑期旅遊旺季的到來,他信心滿滿,“我現有60多個房間,期待旅遊業加快復蘇發展。”

  一個閩臺鄉建鄉創合作項目正在這裡推進實施,涉及巷弄墻面文化彩繪、民宿標識手繪地圖的規劃指導,主幹道、舊戲臺改造,村IP文創的設計規劃,籌劃閩臺民俗交流活動等,促進兩岸共融共通,讓銅砵村越來越美、越來越好。(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