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青年在廈門9年築夢鄉野:這裡的土地會黏人,我的心已被牢牢粘住

2022-07-17 19:37: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9年前,一個大雨傾盆的夏天,我第一次到海滄青礁村。進村路上,我一腳踏進泥裏,好不容易拔出來,卻扯斷了涼鞋鞋帶。後來我經常跟朋友説,這裡的土地會黏人,現在,我的心已被牢牢粘住了。”

  在第十四屆海峽論壇上,臺灣青年李佩珍説出了自己的心裏話。“我們閩南有一句俗諺:‘吃果子,拜樹頭’。今天,我除了無比的榮幸,心中滿溢著沉甸甸的感恩之情。”

  2014年,在惠臺利民政策推動下,李佩珍帶著在臺灣累積15年的社區營造工作經驗,來到了廈門海滄,參與鄉村、社區的改造工作。“我們要做到以人為本,‘先造人,再造物’,在環境硬體建設發展的同時,同步提升軟性的精神文明。”在她看來,地方發展得“軟硬兼施”,方能兩全其美。

  在工作中,李佩珍發現閩南農村有不少工藝精湛的紅磚瓦厝,長年埋沒在荒煙蔓草堆中。然而,這些瓦厝可能承載著一段段先人祖輩努力拼搏的血汗故事。同時,也有不少青年留守在“空殼村”中。

  為此,李佩珍藉由修復古厝、激活老舊建築的契機,挖掘傳遞在千年文化脈絡之下的家族、村落歷史,通過讓臺青社區營造員探訪村民耆老,採集風土民情,發現整理地方珍貴的歷史文化,進而建立村民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

  這份“培根計劃”漸漸地達到了“雙向紮根”的作用,不僅讓村民紮下對家鄉文化自信的根,更讓臺灣青年紮下對這片土地認同的根。在她的帶動下,前後有40多位臺胞來到廈門海滄區基層工作,這其中,有剛從高校畢業的“90後”青年,也有攜家帶眷而來年紀已“不惑”的中年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佩珍將眼光放到了更遠的地方。

  2019年以來,在“閩寧協作”戰略的指引下,李佩珍與團隊開始到西部深耕,至今派出了11位臺青社區營造員到甘肅、寧夏參與對口協作工作。

  “臺灣從南到北大約380公里,而從廈門到甘肅、到寧夏分別都超過2000公里,他們奔赴了一場心靈融合的旅程。”李佩珍説。

  臺青社區營造員們在西部度過了四季,領略了荒漠孤煙、草原牦牛,還有大雪紛飛;見識了推展三十多年的“希望工程”,在高山上的“教學點”結識了奉獻青春的教師們;更學習了當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時,如何建設出“日久他鄉是故鄉”的新天地。

  秉持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李佩珍在甘肅積石山縣陽山村的陽山小學駐點,她敏銳地注意到這裡的學生95%是留守兒童。於是,她以陪伴式的“做中學”方式,申請免費兒童營養午餐。同時,激活學校諮詢室、募得了大熒屏,為孩子們與父母牽起一條“悄悄告訴她”的暖心熱線。此外,還開展了“陽光小農”趣味教學項目,讓孩子們體會到勞動與付出時收穫的快樂。

  李佩珍相信,對腳下的土地投入的情感有多深,路就能走多長。她説,願同大陸青年同心同行、攜手打拼,鍥而不捨、馳而不息,“耕耘”好腳下的土地。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