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年逾花甲考取大陸研究生 臺灣中醫跨海而來

2022-04-18 09:4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4月15日電 題:年逾花甲考取大陸研究生 臺灣中醫跨海而來

  作者 朱賀 劉玥晴 李雪峰

  “看您面部生痤瘡的位置,應該和脾胃相關。”晚上8點,臺灣中醫醫師謝發嶽結束一天工作回到家中,通過視頻連線為遠在杭州的患者看診。

  年逾花甲考取大陸醫學研究生,畢業後留在北京一家中醫館行醫。其間,經他診斷的病人數不勝數,一些疑難雜症病人診後轉危為安,成為他“登陸”以來最大收穫。年過古稀,謝發嶽滿頭銀發,精神矍鑠。近日,他向中新社記者講述了自己在大陸求學、治病、生活的故事。

  1950年,謝發嶽生於臺灣苗栗,祖籍廣東梅州,其父是一名“赤腳醫生”。33歲那年,謝發嶽看著父親留下的醫書,憶起童年隨父治病救人的經歷,決定學習中醫,“如能幫他人解除病痛,也算功德一件”。

  謝發嶽介紹,20世紀70年代臺灣涌現出一大批中醫診所和中醫醫院,他趕上了發揚傳統醫學的熱潮。經老同學介紹,他拜臺灣中醫卓播臣為師,向老師學習四診心法、婦科心法、中藥學和中醫方劑學等。

  通過臺灣中醫師檢定考試後,謝發嶽在臺北一品堂邊坐診邊進修。面對第一位患者,他格外緊張,“大腦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診斷”。他將問診過程記錄下來,每次患者復診都以此為據進行診斷。

  “病人也是我的老師”,謝發嶽感慨,隨著接觸的病人越來越多,日復一日累積的經驗成為他的底氣。

  在謝發嶽的感召下,女兒謝啟彥于2005年來到北京中醫藥大學讀書。盼其學成歸來後繼承衣缽的謝發嶽,卻得知女兒在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打算留在大陸工作。

  “大陸有專屬的中醫醫院且分科詳細,而且這裡的風土人情多是我兒時在書本中讀過的,所以並沒有陌生感。”謝發嶽回憶,2011年,他與家人商量後,決定也隨女兒到大陸發展。

  為獲得大陸執業醫師資格證考試資格,61歲的謝發嶽考入山東中醫藥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

  “想像一下,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跨越海峽,負笈遠來,該是怎樣的場景?”謝發嶽回憶,其間他常需拖著裝滿醫書的行李箱往返兩岸,每日苦讀,用來記錄知識要點的筆電積攢了一書櫃。“雖然辛苦,但沒有要放棄的念頭”。

  數載努力終得成功。在北京從醫後,憑藉耐心、熱情的問診態度及專業技術,他漸漸收穫了患者的認可與信任。

  “2018年小年夜,一位患者有很嚴重的扁桃體發炎,腫塊有雞蛋大小,服用我開的藥方三天病情緩解”。也有中風病人從黑龍江慕名而來。看到患者痊癒,謝發嶽內心感到喜悅,也更堅定了深耕中醫的決心。

  十餘年來,謝發嶽在大陸醫好了病人,也結交了不少朋友。閒暇時間,他喜歡到處走走、與老友聊天。在他看來,大陸信任中醫的人越來越多。“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中醫介入,使得年輕人也慢慢接觸中醫藥、相信中醫藥”。

  謝發嶽也在積極推動兩岸中醫藥交流。疫情期間,他將大陸醫學專家張伯禮調製的中藥湯劑清肺排毒湯介紹給島內朋友,並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對藥方稍加修改,獲得了較好效果。在他看來,中醫不分地域,“同根同源是永遠切不掉的”。(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