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國兩制”構想提出40週年:在港澳取得成功 為探索臺灣模式提供經驗

2022-01-11 09:09: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中國網1月11日訊(記者 彭瑤)今天是“一國兩制”構想提出40週年。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華人協會主席李耀滋時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這一構想最早是為解決臺灣問題提出,但首先被運用於解決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問題上,並取得了成功。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臺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曉兵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中國恢復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二是港澳自回歸之日起就納入國家治理體系,有效治理的目標得到實現。香港和澳門都是“一國兩制”構想實踐的沃土,“一國兩制”實踐推動國家統一目標的實現,也助力改革開放,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國家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又為港澳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發展機會,這已經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

  2022年1月3日,香港特區第七屆立法會舉行議員宣誓儀式。 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新華社圖片庫

  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港澳各自較好地應對了發展中的難題。李曉兵認為,對於香港特區成立25年以來,“一國兩制”實踐發展和實施基本法的基本主題和線索可以用“一二三四五”進行概括,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次政改、四任特首、五次釋法。其中,中央三次推動香港特區民主發展的努力有目共睹,從第一任特首董建華先生到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女士,每一任特首都持續接力帶領執政團隊為香港特區“一國兩制”實踐貢獻各自的力量,全國人大常委會五次解釋基本法,更是依法治港的重大法治實踐。近兩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決定制定通過實施香港國安法,完善香港特區的選舉制度,推動香港實現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轉變,打開了香港特區治理的新局面。

  1月3日,第七屆香港特區立法會90名議員莊嚴宣誓就職。這是香港特區成立以來,立法會議員首次在國徽下,面對國旗和區旗宣誓,並由行政長官進行監誓。

  根據去年生效的《2021年國旗及國徽(修訂)條例》,宣誓過程必須要有國旗、國徽。議員鄭重宣誓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往屆立法會宣誓儀式中沒有奏唱國歌環節,今年是首次引入。監誓人也由以往的立法會秘書長改為特區行政長官擔任。李曉兵表示,行政長官既是特區政府的首長,同時也是整個特區的首長,由行政長官監誓非常合適,有利於維護特區以行政長官為主體的行政主導體制。

  “這些新氣像是‘愛國者治港’原則推進落實的體現,完善後的新選制的確起到了重塑香港政治生態的作用。”李曉兵説。

  2021年9月17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構正式揭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進入了全面實施、加快推進的新階段。圖為2021年9月17日拍攝的橫琴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新華社圖片庫

  澳門回歸之後,經濟低迷的狀況逐漸得到改善。近些年來,中央提出要實現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目標,將澳門建設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建設橫琴自貿區,去年又升級為粵澳深度合作區,幫助澳門克服地狹人多、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的發展困局,為澳門探索休閒娛樂、健康、金融、商貿等新産業佈局帶來更大空間。

  李曉兵指出,粵澳深度合作區並不是簡單地將土地交給澳門使用,而是探索澳門與廣東特別是珠海的合作,形成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用的新體制,讓兩地都能從發展中受益。此外,中央為澳門特區劃定海域、出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開通新的橫琴口岸等一系列舉措的實施,都極大地拓展了澳門特區“一國兩制”實踐的寬度與廣度。

  同時,“一國兩制”在港澳特區20多年的成功實踐,也讓更多的臺灣同胞逐漸看透了島內分裂勢力的真實目的,對“一國兩制”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認同。

  李曉兵認為,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一國兩制”可以從國家層面為臺灣同胞的工作、生活、就業、求學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島內産業也需要與大陸深度合作,才能抵禦全球化進程中各種逆流的衝擊。“一國兩制”在港澳的成功實踐為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模式的設計和將來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示範作用,同時提供了很多寶貴經驗。在解決臺灣問題過程中避免出現制度上的漏洞和缺陷,讓臺灣模式更加完善、週全。

  談及如何維護“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問題,李曉兵表示,要明確制度設計和安排,保障在“一國”前提下實現中央全面管治權和特區高度自治權的有機結合,不斷拓展港澳特區“一國兩制”實踐的寬度和廣度,提升“一國兩制”實踐的高度和層次,保持“一國兩制”實踐的開放性和創造性,讓這樣一個體現了中國人民偉大政治智慧的制度設計和豐富實踐繼續充滿活力。“不管是對香港還是澳門,包括將來的臺灣,都應該用一種創造性的思維來應對在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助力‘一國兩制’實踐不斷向前推進。”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