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廣州臺商幾落幾起初心不改 中餐標準化事業闖出一片天

2021-09-16 09:2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廣州9月15日電 題:廣州臺商幾落幾起初心不改 中餐標準化事業闖出一片天

  中新網記者 郭軍

  今年六月,廣州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少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都收到了來自當地一家臺資企業無償捐贈的防疫“愛心餐”,累計超40萬份,總價值逾400萬元人民幣。

  記者近日來到這家臺資企業位於廣州市花都區的生産基地,只見寬敞、潔凈的中央廚房生産線上,食材分揀、菜肴烹煮、加工處理、包裝、出貨……身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在各自崗位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在該公司會議室的展示櫃內,各種中式菜肴模型琳瑯滿目,多達數百款。

  該公司董事長白金梁告訴記者,當時在了解到廣州防疫一線人員用餐困難後,公司主動對接需求,決定在工廠正常作業的情況下,全天候加班,每天額外生産捐贈出五六萬份攜帶型“愛心餐”。“這是一件良心事業。”他説,“我們盡最大可能,保證最優質食材和最高衛生標準。”

  據介紹,這家名為”蒸燴煮“的臺資企業,目前已成為大陸預製菜行業的領頭羊,幾十年來,為超市、航空公司、旅遊景點、工廠、醫院、學校等提供宴席餐、老人餐、航空餐、營養餐、團餐等各類預製餐食。其廚房生産線一天可以提供餐食一百多萬份,品種多達兩千餘款。目前該企業已在廣東全省建立了五大生産基地。

  今年58歲的白金梁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談幾落幾起的坎坷創業路,略顯動容。

  “我是阿里山下出生的農家子弟,13歲就去臺北打工,從洗碗工做起。我特別喜歡做菜,一有閒暇就鑽研到裏面,慢慢跟著老外學會了做西餐。後來又跟著中餐師傅學做中餐。”白金梁説。

  當學徒的時候,白盡梁有一天坐公共汽車經過臺北車站,看到一家剛開業的麥當勞餐廳門口大排長龍,而附近原本生意很好的本地炸雞店卻門可羅雀。好奇心驅使他去尋找原因。自此,他幼小的內心萌生了將中餐標準化的種子。

  “我幹這一行已經45年了,雖然四落五起,但對餐飲業的熱愛始終不變,一直追求中餐標準化的夢想。”白金梁説。

  從臺灣到大陸,他開過餐廳,賣過鐵板燒,辦過菜肴加工廠。為了掌握新鮮食材供應,他還曾到內蒙古養過牛。雖然最後都失敗了,但他沒有氣餒。

  “很多人都勸我説,中餐標準化太難,但我偏偏不信邪。”第四次創業,他邊開餐廳,邊開工廠,生産標準化料理包賣到全國各地的咖啡廳,事業一度有聲有色,但最終還是由於經營環境的變化而破産。

  “那時雖然生意失敗,但我沒想過跑路,不少員工都跟隨我多年,我不能扔下他們不管。”白金梁説。他把賬戶上剩下的七百多萬元(人民幣,下同)拿來結清房租、水電和工人工資,最後口袋裏僅剩兩千多塊。

  第四次創業失敗,背負債務的白金梁,帶著二三十個自願留守員工,把機器設備搬到了廣州市白雲區,靠著遠在臺灣的師兄弟支援,苦苦支撐。這一次他決定改變思路,拿出自己十多年研究中餐標準化的積累,開了一家中式快餐店,使用自己生産的中餐料理包來制做中式快餐。這一模式迅速在全國鋪開,也引來不少模倣者。他們紛紛從白金梁這邊拿貨,白金梁也成了這些連鎖快餐店的供應商。

  工廠逐漸有了起色,“但過程非常辛苦,客戶拖欠貨款問題讓人非常痛苦,每天都如履薄冰。”白金梁回憶道,“當時感覺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企業後來又因為資金問題再次瀕臨破産。”

  不過,勤奮、執著的他終於抓住了命運遞來的橄欖枝。“有一個客戶來跟我談區域代理。經過談判,我拿到了客戶35萬元的保證金,拿著這筆資金週轉,我又重新東山再起。”白金梁至今對這筆“救命錢”記憶猶新……

  如今,十多年過去了,白金梁的企業早已走上正軌,事業蒸蒸日上。

  談到中餐標準化的秘訣,他坦言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研究一個菜,要從食材開始,用最優良的食材,炒成一鍋精美的菜肴之後,還要慢慢放大,同樣一個菜品,小鍋、中鍋、大鍋炒出來的味道很可能會走偏。這其中的秘密,我花了幾十年的功夫去研究。”

  研究菜肴是白金梁一生的愛好,雖然現在是企業老闆,但仍會在一線參與菜品研發。“如果沒有參與,我會覺得人生缺乏了味道,好像一鍋湯裏沒有放鹽巴。”他笑道。

  “現在行業競爭激烈,模倣的很多,倒閉也很多,潮起潮落,我是笑看江湖。開這種工廠的老闆,如果自己不是廚師,會很辛苦。”白金梁認為,機會總是偏愛有準備的人,他的成功,不僅在於多次創業的經驗累積,更在於他自己幾十年來潛心研究中餐標準化的技術沉澱,也在於他有一支忠誠的創業團隊。

  在大陸創業發展三十多年,白金梁認為,祖國大陸越來越強大,對人民的支援也越來越有力,臺灣同胞也同樣受益。在大陸做生意,雖然競爭激烈,但這裡有人口紅利,體量大,成功機率也大,他看好企業在大陸的發展前景。(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