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會前瞻丨後疫情時代,兩岸關係如何反"獨"促融?

2021-03-01 13:32:00
來源:中新社
字號

  過去一年,持續僵化的兩岸政治關係因疫情雪上加霜,本就處於不確定狀態的臺海形勢更趨複雜。臺灣一些勢力乘機配合外部反華勢力加劇兩岸對立,大陸方面多次抨擊民進黨當局以疫謀“獨”。

  另一方面,兩岸各領域人士跨越障礙、保持交流合作,贊成和平相處、交流互動仍是主流民意所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全國兩會即將召開,涉臺話題勢必再次引起關注。

  遏制“臺獨”係要務

  2020年初,民進黨再次贏得選舉,延續甚至加碼種種阻礙兩岸交流的措施。美國上一屆政府視大陸方面為戰略性競爭對手、進行全面遏制,縱容民進黨當局各種“臺獨”挑釁言行,令臺海局勢雪上加霜。

  去年在《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週年、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5週年、臺灣光復75週年等重要節點,陸方均舉辦研討會,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嚴正警告,強調“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治基礎的關鍵地位和作用;同時也激勵兩岸同胞團結一致,反對“臺獨”,共促祖國統一。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近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仍是當下乃至未來大陸對臺政策的主軸,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牢牢掌握在大陸手中。蔡英文近期涉兩岸講話被島內部分人解讀為向對岸釋出善意,但在事關政治基礎的表態上不作調整,兩岸關係就不會有突破空間。

  美國政府換屆後的對華政策尚不明晰,臺海形勢的外部環境複雜依舊,亦不排除出現新情況的可能。李鵬説,作為傳統民主黨人的拜登及團隊,其對華政策相對明確,如堅持一中政策、反對“臺獨”,客觀上壓縮了民進黨當局操弄所謂臺美關係的空間。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判斷,2021年兩岸關係有可能出現間歇性調整與緩和,但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尚看不到機會之窗。臺灣當局選擇對話或是對抗,僅在一念之間。

  融合發展開新局

  合力抗疫共渡難關、兩岸貿易投資逆勢增長、臺生臺商在大陸疫情緩和後即刻返程、多領域交流活動線上舉辦……雖有疫情和政治力阻撓,兩岸民間交流從未中斷。

  一年來,大陸方面始終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回應臺胞訴求,透過落實“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等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幫助復工復産之舉,展現開放包容姿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2021年對臺工作會議上談到,要打破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合作的限制阻撓,持續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實現同等待遇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讓臺胞有更多獲得感。

  李鵬説,如何突破重重限制、深化兩岸交流活動,是大陸各地區、各部門在後疫情時代需要細緻思考和部署的議題。相關建議提案也會在全國兩會的輿論場引起廣泛討論。

  經過40年交流,兩岸經濟社會連結愈發緊密。臺灣方面數據顯示,2020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514.52億美元、創歷年新高,佔臺灣總出口額的43.9%;臺資去年到大陸投資比上一年增長了四成以上。

  過去一年GDP增幅超預期,有臺灣學者分析,對大陸出口增長快是其中主因;若無兩岸貿易,臺灣經濟恐難實現正成長。臺灣去年10月發佈的一份“臺海安全”民調顯示,逾九成受訪民眾希望兩岸和平相處,逾八成贊成兩岸交流。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曾表示,兩岸融合發展將使統一的條件越來越充分。

  兩會是觀察大陸對臺方針政策的關鍵窗口。陸方會否釋放重要資訊乃兩岸及各利益攸關方重點關切。(中新社)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