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經貿邊緣化加劇? 陸學者建言“深耕大陸走向世界”

2021-02-03 08:4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2月2日電 (楊程晨劉大煒)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以來,經貿邊緣化危機感困擾臺灣政商學各界。大陸兩位經濟學者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臺商臺企可運用兩岸經濟聯繫密切的優勢,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進程。

  學者還指出,臺商積極投資大陸、臺灣經濟與大陸經濟密切聯繫是市場發展的結果,只要沒有人為的政策阻礙,市場力量會推動兩岸經濟融合發展。

  東盟十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于2020年11月正式簽署RCEP。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一步發展,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教授朱桂蘭就兩岸經貿有三點觀察,即經濟角色互換、貿易結構轉變、融合模式深化。

  其一,隨著大陸經濟發展和轉型,兩岸經濟角色逐步發生轉變。無論從GDP總量、還是增長率,大陸經濟逐漸擺脫早期對於港澳臺資本的高依賴度。RCEP持續深化,臺商臺企在大陸經濟發展中的佔比或出現下滑,競爭力亦可能不足。

  其二,隨著RCEP簽署,大陸在進口産品方面會逐步向相關國家和地區傾斜。這在短期內對兩岸貿易結構影響不大,但隨時間推移,大陸在進口農産品、電子産品及礦産品方面將有更多選擇空間,兩岸貿易結構也將隨之發生較大變化。

  其三,大陸經濟、教育、文化、社會等領域快速發展,吸引越來越多的臺灣中青年“登陸”就讀、就業、創業。“RCEP有助於兩岸融合發展的深化。”朱桂蘭認為,大陸可積極吸引更多臺灣優秀學生報考,幫助其融入大陸社會,滿足RCEP對國際化人才的旺盛需求;繼續鼓勵臺青就業、創業,成為陸企在RCEP相關國家和地區投資生産、貿易往來的核心人才。

  “RCEP對大型臺企的衝擊力小,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力度較大。”朱桂蘭表示,臺灣中小企業數量多、類型多樣化、就業人數佔比大。促進臺灣中小企業融入大陸,不僅在經濟整合方面,更在社會融合方面帶來良好的互動效果。

  閩南師範大學學者朱磊分析,臺灣是開放型、海島型經濟,這兩個特點不會改變,也決定了臺灣經濟離不開外部市場。RCEP倡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可推動堅持經濟自由開放的國家和地區更好、更快發展。緊鄰大陸市場,對於臺灣是有利因素之一;為避免在RCEP快速推進過程中被邊緣化,臺商、臺企應爭取主動、創造商機、運用優勢、戰略佈局。

  有觀點認為,臺灣所謂“新南向政策”可抵消缺席RCEP所帶來的衝擊。朱磊指出,“新南向”的核心是推動臺灣經濟與東盟、南亞國家、澳大利亞、紐西蘭等18國建立更緊密經濟聯繫,以取代和淡化兩岸經濟依存度。但臺當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臺灣對“新南向地區”出口為近10年新低;同期,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創下兩岸恢復經貿往來後的最高紀錄。

  他説,對臺商、臺企及臺灣創業人才來説,較之於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大陸在市場規模、投資環境、勞工素質、文化制度、地理距離等五個方面更具吸引力,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因素。臺企最大優勢是可以充分利用大陸資源,包括生産要素、內需市場以及國際經濟地位,通過深耕大陸實現走向世界。(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