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陽光總在風雨後” ——上海舉辦滬臺交流回眸展

2021-01-05 09:2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冀歷史昭示未來,以成果提振信心。由上海市臺辦和上海市檔案館聯合主辦的“陽光總在風雨後——滬臺交流回眸”展近日在上海開幕。660幅圖片、12部累計240分鐘視頻和120件實物,以豐富翔實的內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30多年來上海對臺工作的總體面貌和豐碩成果。

  展覽面積800平方米,內容分為七個部分,分別為:大政方針、開啟交流、經貿合作、人文交流、人員往來、實現“三通”、樂業安居。展期6個月。

  上海是聞名遐邇的工商業城市,與臺灣各界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兩岸開啟往來之後,探親潮、旅遊潮、投資潮一波波接踵而來,上海成為兩岸交流的重鎮。

  許多兩岸交流中的“第一”,都與上海有關:1988年9月9日,66名臺灣老兵乘坐的探親船“昌瑞輪”抵達上海港,這是兩岸隔絕近40年後第一艘來自臺灣的客輪;1988年11月25日,上海銅廠職工許松林赴臺奔喪,成為大陸居民赴臺第一人;2003年1月26日上午8時52分,臺灣中華航空公司CI-585航班降落在上海浦東機場,這是經歷54年後第一架臺灣飛來的民航班機……正是這些一次次的新紀錄,推動著兩岸關係一步步向前發展。

  “親人團聚”展板中,一幅跪在墳頭的照片令觀眾感慨。1987年10月28日,臺北的方先生聞悉兩岸即將開放探親的消息後,早早趕到香港,藉故轉道上海,見到了1946年他去臺灣時還沒有問世的外甥。甥舅相擁痛泣。隨後,方先生趕到墓園,舉著他臺灣全家的合照祭拜,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靈。當年令人動容的場景,引發了人們的感悟:兩岸關係好,民眾的日子才會好。那種妻離子散的歷史悲劇,絕對不能重演。

  在“經貿合作”展板前,有參觀的臺商看到了自己當年的身影。他説,當年是唱著“愛拼才會贏”來闖蕩上海的。投資獲得成功,除了“愛拼”,更重要的是依賴上海在改革開放中投資環境的改善和社會的進步。2011年12月,上海出臺了15條涉臺措施;2015年上海發佈《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權益保護規定》;2018年,上海率先發佈55條惠臺措施。這些政策有力地保護了臺商的利益,也堅定了臺商繼續在上海投資發展的信心。

  上海市委臺辦主任李文輝介紹説,截至2020年6月,上海累計有臺資企業14644家,合同利用臺資428.89億美元。72家臺企總部和研發中心在上海落戶。臺商的投資涵蓋了生産加工、科技産業、金融、食品、餐飲服務等各種領域,推動滬臺經貿合作上了新臺階。

  滬臺兩地人文交流內容豐富多彩,涉及文藝演出、教育衛生、新聞出版、影視創作、體育賽事、民族宗教等。實物展區陳列著滬臺出版的圖書、音像製品,汪道涵先生生前使用的文房四寶和一面面臺灣參訪團贈送的小旗格外引人注目。展出的每一張照片,每一段音像,每一件實物,都會喚起人們對30多年來難忘往事的回憶和留戀。

  “汪辜會晤”“破冰之旅”,都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人們駐足在照片前,用崇敬的目光注視著汪道涵、辜振甫、連戰、宋楚瑜、郁慕明等兩岸知名人士,他們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歷史不會忘記。

  兩岸民眾,同文同種,同根同源,是情同手足的一家人。滬臺交流30多年中,彰顯同胞情誼的故事層出不窮,不勝枚舉:上海港1973年就開始接待臺灣漁民進港避風;臺商參與滬上志願獻血隊伍被譽為“獻血狀元”;臺商陳永泰重金收購被盜文物後捐贈使之復原;臺灣慈濟骨髓庫1999年開始為上海患者捐贈骨髓,至今已達345例;臺灣遭受“八八風災”,上海東方電視臺專門舉辦賑災晚會;2020年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上海80多家臺企向湖北武漢等地捐款捐物近8000萬元人民幣……

  “上海是兩岸城市交流的指標地,也是兩岸對話協商的見證地。”中央臺辦交流局局長黃文濤表示,儘管當前臺海形勢複雜嚴峻,但烏雲終究遮不住太陽。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斷推進和上海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滬臺交流合作必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記者 姜泓冰)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