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北:都市建築長出“綠屋頂”

2021-01-04 09:3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北:都市建築長出“綠屋頂”

  説到屋頂,你想到的是寬大空曠的露臺,還是閒置雜物的場所?臺北市對都市水泥建築的屋頂利用,別有一番規劃。從2015年起,臺北市推動“田園城市”計劃,號召市民在屋頂種瓜菜,大樓頂上來耕田。截至2019年底,臺北市開發的“可食用綠屋頂”面積共近20萬平方米,約為27.6個足球場大小,不僅豐富了都市人的精神生活,産出數量可觀的有機果蔬,也增加了城市綠化面積,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可謂一石多鳥。

  據介紹,目前臺北市的“綠屋頂”分三種類型,包括盆缽型、薄層型與庭園型。其中盆缽型佔比最大,大約90%的綠屋頂都選擇盆缽,造價每平方米約4000元新台幣;其次為薄層型,臺北市政府機關大多都選擇薄層型;最後則是庭園型,因為要在建築設計時就得考慮建築物的防水隔熱等,所以很少人選擇。

  推廣“綠屋頂”的臺灣七星農業發展基金會蔡其昌表示,都市內部雖然繁華,但可耕地稀少,“綠屋頂”的規劃,讓不少臺北市民能夠在城市中享受“開心農場”般的種菜樂趣。大多數民眾在“綠屋頂”上會選擇種植多年生的葉菜類,除了不太需要維護管理,也能自己食用,包括生菜、地瓜葉、木耳菜、空心菜等。

  薄層型的“綠屋頂”則大多用在臺北市屬單位建築上。臺北市産發局農業發展科農企股股長童智全透露,産發局每年會投入700萬元新台幣的預算用於開發“綠屋頂”。蔡其昌介紹,薄層型“綠屋頂”大多種植多肉植物、禾本科植物和馬齒莧品種,這3種植物的特色是耐旱,可以自然放養,不用澆水。

  而庭園型“綠屋頂”最難上手,也較少人選擇,因為屋頂結構要能承載土壤和植物的重量,同時要設計排水系統與隔熱,因此房子若已經蓋好,就不太適合庭園型“綠屋頂”。

  2020年,臺北市政府在市中心的大安森林公園內新增“綠屋頂”示範區。在大安森林公園兒童小舞臺旁,有種滿各式蔬菜瓜果類的盆缽型,也有以耐旱植物鋪成草皮的薄層型,還有歐式庭園風的庭園型。市長柯文哲表示,市府各級機關、學校的“綠屋頂”已達一定成果,下個目標要推廣到私人機構與家庭住宅,讓“田園城市”變産業。

  臺北市工務局公園處園藝科長楊國瑜表示,“綠屋頂”除了可增加城市綠地,也有調節建築溫度、回饋公益甚至陶冶身心等好處。以校園的“綠屋頂”為例,平均可使建築物降溫0.5到4攝氏度,減少了校園空調的使用量,達到節能減碳效果。許多“綠屋頂”踐行者也響應公益回饋,將種植的蔬果轉贈養護機構、長照中心等單位。據統計,2018年就有347公斤的公益蔬果捐贈,還不包括許多鄰里間共餐、共用的蔬果。楊國瑜説,近年來“綠屋頂”在臺北供不應求,越來越多民眾加入到種植“綠屋頂”的熱潮中來。

  汪靈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