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20兩岸農業文創雲上高峰論壇在浙江麗水舉行:連結文化記憶,兩岸農業文創賦能鄉村振興

2020-11-06 22: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活動現場。

  台灣網11月6日訊 2020兩岸農業文創雲上高峰論壇暨第二屆“麗水山耕獎”農業文創大賽頒獎典禮于11月5日在浙江麗水市舉辦。本次活動吸引了來自兩岸農業文創業界的704件作品報名參賽,角逐兩大類共五個獎項;雲上論壇更是大咖雲集,兩岸農業文創界知名專家學者跨越海峽,品味兩岸共有的文化記憶,縱論農業文創與農村未來。

  活動由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指導,長壽之鄉綠色發展區域合作聯盟主辦,《包裝&設計》雜誌社、臺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臺灣包裝設計協會、臺灣高雄文化設計發展協會、臺灣臺南市美術設計協會、中華農旅文創融合發展協會和“麗水山耕”品牌研習協會協會。

  從新疆喀什到臺灣島內,兩岸704件作品力拼創意

  “麗水山耕獎”農業文創大賽作為全國首創,形式新穎、切合當下鄉村振興工作熱點,受到了兩岸業界的高度關注和參與。在去年活動的基礎上全面升級,賽事聚焦四個獎項,並且同步舉辦了“麗水山耕”核心産品包裝設計創作大賽。

  在去年活動的影響力之下,今年參賽反應熱烈,短短時間內就有455件作品報名角逐“麗水山耕獎”,249件報名角逐“麗水山耕”核心産品包裝設計獎項。從新疆喀什到臺灣島內,參賽選手來自五湖四海;參賽作品合計704件,數量多達去年的2.6倍。其中臺灣方面的參賽熱情特別高漲,有100件作品參與“麗水山耕獎”獎項評選,有11件作品參與“麗水山耕”核心産品包裝設計創作大賽。

  雖然今年的評審環節採用了“雲評審”等方式,但兩岸多位重量級嘉賓組成的專家評審團仍然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對參賽作品進行多輪評選及討論。其中最佳農業品牌故事獎和最佳農業品牌影視及多媒體設計獎由臺灣選手斬獲,最佳農業品牌形象設計獎和最佳農業産品包裝設計獎則為大陸選手收入囊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設立的“麗水山耕”核心産品包裝設計大賽環節,評審團評出的金獎作品《桃堅強》其實是麗水山耕今年夏天一次暖心助農活動的愛心延續,充分體現了文化創意在農業品牌打造過程中的社會意義和人文價值。

  紮根美麗鄉土,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創作基因

  本次活動的另一大亮點,是與頒獎典禮同期舉辦的2020兩岸農業文創雲上高峰論壇。論壇特邀美麗鄉村建設評價國家標準專家審查組組長魏玉棟、臺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臺灣文化創意産業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永萍、臺灣頑石文創開發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意總監、中華文化智庫協會副理事長,臺灣文化創意産業聯盟協會常務理事程湘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部門前主管何春寰《包裝與設計》雜誌總編蔣素霞、麗水市政府鄉村振興首席專家蔣世傑和中國青年報高級編輯、特聘融媒主編蔣雨彤等兩岸重量級嘉賓,圍繞農業文創與農村未來等主題展開案例分享,並進行互動點評。

  李永萍的主題演講通過臺灣地區鄉創文旅的成功案例,展現了兩岸深挖在地文化,通過文創轉化助力鄉村振興的可能性。在李永萍看來,文化與文創的關係,是根源與操作模式的關係。文化是傳承,是心靈依託,是生活幸福感的來源。而文創,是奠基於在地文化的産業升級策略。在地文化再造,就是對土地所孕育的農産、礦産、山林水系以及與之相關歷史人文的深入挖據。而中華文化,無疑是兩岸農業文創業者共同的創作基因,也是兩岸鄉村振興最值得挖掘的寶藏。

  李永萍在論壇上分享了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如今被認為是“深綠”縣市的臺南,鄭成功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在地文化元素。“如果沒有鄭成功收復臺灣,今天臺灣可能不會在中華民族懷抱裏,因為有這樣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傳承,鄭成功在臺灣被‘神格化’了。“而臺灣年輕人通過一包洋芋片(也就是大陸的薯片),將鄭成功和日常生活連結了起來。“成功洋芋片”包裝封面以鄭成功肖像比出流行的“i love u”手勢,主打“一定要成功”口號,瞄準了求“成功”心切的高三考學生受眾,“成功洋芋片”製造出線上搶購風潮,成為現象級文創案例。

  李永萍分享的這個案例,忍不住讓人驚嘆,源自“深綠”地區的農創産品,用民族英雄鄭成功進行創意行銷,完全就是名副其實的“國貨”。其實這樣的案例,在臺灣地區並不是孤例。論壇現場,嘉賓還分享了臺灣明德豆瓣醬的案例。事實上,明德豆瓣醬之所以在高雄眷村地區迅速走紅,就是因為它的味道承載了那一代中國人的鄉愁,是一份思念家鄉的味道。農産品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符號,中國人的很多文化記憶都隱藏在食物中,這也是本屆兩岸農業文創雲上高峰論壇在智慧交鋒之外,與會嘉賓從作品和案例中共同感受到的兩岸間的文化連結。。

  兩岸農業文創各有不同,但互相欣賞方向一致

  臺灣頑石文創開發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意總監、中華文化智庫協會副理事長,臺灣文化創意産業聯盟協會常務理事程湘如,作為評審代表回顧總結了第二屆“麗水山耕獎”農業文創大賽評審情況。她表示,今年的參賽作品有如女大十八變的少女,進步神速令人稱奇。整體而言,兩岸農業文創各有不同但可以互相欣賞,兩岸業界也正在朝著同一個方向,共同努力。

  程湘如認為,無論臺灣還是大陸,今年不少參賽作品都以中華文化、地方文脈為表現核心。例如以中國山水畫精簡成版畫風格的最佳農業産品包裝設計獎獲獎作品《烹雨煎茶》,運用傳統風箏圖騰作為表現元素的參賽作品《清風放月》和《駐禮》,都展現了強烈的文化自信。第二是敢於與眾不同,能夠擺脫以往一窩瘋式的流行模倣,表達出差異化、個性化和趣味化的主張。第三是傳達自然生態,展現兩岸業界共有的價值取向。今年“麗水山耕獎”的參賽作品裏面,出現了兔子與松鼠的奇遇故事、山豬與枇杷的生態共存、九九峰與八色鳥的共鳴等精彩作品,都著墨于生態,引導大家關注産品的自然生長環境。第四是減法設計思潮大行其道,參賽作品整體擺脫了早期大紅大綠、奇艷無比的包裝風格,改為傳達一種文化訊息或獨特主張,這樣的作品清新如詩、令人神往。

  作為農業文創大賽的頒獎典禮,活動現場也處處皆創意。不僅會場內的參賽作品展示妙趣橫生,成為嘉賓扎堆的拍照打卡點,頒獎之前的“請獎盃“儀式也獨具巧思,由“麗水山耕”會員單位的新農人和文創人員進行本色表演,生動再現了農産品和文創結合産生的奇妙化學反應。整個過程充滿力與美的展現,驚艷兩岸嘉賓。(完)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