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專訪台灣導演李宗熹:人有情,就有根

2020-09-17 08:3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9月16日電 題:專訪台灣導演李宗熹:人有情,就有根

  作者 李晗雪

  從北京到臺北,直線距離約1700公里,飛機直飛大概只需約200分鐘。但上世紀分隔海峽兩岸的愛人、親人,卻花了40多年才走完這段距離。

  這個久別難重逢的故事,被臺灣話劇導演李宗熹搬上了舞臺。近日,由李宗熹編劇、執導的話劇《漂洋過海來看你》在北京等城市上演。話劇講述1947年的北平,男孩沛民離開戀人英子,想出去賺了錢、隔年回來娶她。不想糊裏糊塗輾轉去到臺灣,一別40餘年。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後,沛民終於回到北京與英子相見。彼此間、彼此子女間,又發展出新的故事。不少觀眾在網上留言説,被劇中的離別、重逢、錯過、牽掛“戳中淚點”。

  是什麼促成了這個兩岸故事?中新社記者就此專訪了李宗熹。

  “我還小的時候,有一天,我爸拿著信跟我奶奶説,媽,上海來信了。奶奶激動得哭了。”李宗熹説,這部戲的創作,源於自己家中的真實經歷。李宗熹的奶奶1949年從上海到了臺灣,與劇中男主角一樣,沒料到自此一別竟和留在上海的姐姐斷了音訊。直至上世紀末兩岸通郵,攢了多年的信,終於能送到親人手裏。

  李宗熹説,他因此想寫一個劇本,講述兩岸開放交流30多年間,兩岸人的情感故事。

  根據劇情設計,沛民到臺灣後,當了小學教員。雖娶妻生子,卻始終惦念在大陸的戀人,於是又很快離異。沛民飾演者董丹軍説,他揣摩這個角色,感到他過得很不順,被無法相見的思念折磨,而這恰似當時許許多多分隔兩岸的戀人、親人的縮影。

  劇中,沛民與英子重逢後,雙方子女也因父母輩的情緣而相識,並意外地相戀。李宗熹笑説,他的叔叔就是因為奶奶的緣故去了上海,後來娶了上海的太太。“上一代未盡的緣分,又在兒女身上延續。”

  有意思的是,沛民的女兒與英子的兒子計劃結婚時,雙方覺得應該到臺灣成家發展;後來英子的兒子在北京生意越做越好,沛民也認為大陸市場很有前景。英子飾演者杜寧林覺得,劇中情節、臺詞設計很真實。大陸改革開放後經濟騰飛,許多臺灣同胞都回來看看家鄉。

  經濟景氣的消長變化,會不會影響兩岸人對待彼此的心態呢?李宗熹認為不會。“如果最在乎的不是錢,誰的房子比較大有那麼重要嗎?”他説,時代在不斷變遷,感情卻不會隨之改變。劇中有一個大家團聚吃年夜飯的場景,李宗熹説,就像我們對過年、守歲的相同情感,是不會因為環境、時代變化而變淡的。

  劇中英子聽到兒子也要去臺灣時,曾説過一句氣話:樹有根,人沒有根,可以到處走,到哪兒都能活。臺詞耐人尋味。記者詢問李宗熹如何理解“人沒有根”,他説,人是可以到處亂跑,但“跑不了”的是人的情感聯結。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有了聯結,也就有了根。

  “這就像‘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什麼地方讓情感産生聯結,根就在那裏紮下。”(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