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曆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

2020-09-16 08:0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新學期伊始,島內有歷史老師投書媒體,痛陳新版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中國歷史被大量刪減,“三國消失,武后不見”,其行徑令人髮指。島內輿論指出,民進黨當局為推動“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不斷刪改課綱篡改歷史,其直接結果之一是讓歷史教育失去知興替、明得失的意義,讓島內下一代變得淺薄無知。

  “獨”心日熾

  島內媒體查證發現,這批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的新課本,中國歷史被刪減幅度之大令人乍舌。以初二新課本翰林版為例,第一章“從商週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刪到只剩短短4頁,2400年曆史僅以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寥寥數人,都是一筆帶過。

  新課本對過去必談的周武王伐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末黃巾起義、三國、魏晉南北朝一概略過,史籍經典《史記》《漢書》全然不提,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蹤跡全無……無怪乎被島內教育界評為“史上最‘獨’歷史課本”。

  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統計,其中一版課本用6個章節講述商周至晚清3600年,每章正文僅用1500字卻要講600年。“淩亂、不知所云、沒有時序、沒有前因後果。”“只能説‘破碎’是民進黨當局歷史教育最大特色。”

  這是民進黨所推新課綱上路的第二年。去年高一、初一歷史課本面市,就因其美化殖民統治、充斥“去中國化”內容而引發輿論抨擊。在這些課本中,南島語系取代中華民族成了臺灣人的祖先,明鄭和清朝統治被寫成與荷蘭、日本殖民者無異的“外來政權”,以否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法律效力為理論依據的“臺灣地位未定論”赫然在冊。

  “失憶工程”

  島內各界有識之士對歷史課本遭到粗暴篡改紛紛表達痛心與憂慮。世新大學副校長遊梓翔表示,這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一項“失憶工程”,試圖使中國歷史的發展軸線變得淩亂,切斷臺灣與中國歷史的緊密關聯。

  臺灣中學教師沈渝在《聯合報》撰文表示,為了容納更多的“東亞發展史”,中國史被大幅精簡,中國史上最偉大的漢唐盛世幾乎消失在臺灣新世代的記憶中,帝王將相的名字也一同消失了,“沒有劉邦,也沒有武則天”。他質問道:“沒有了人便沒有了故事,歷史課將變得何等枯燥沉悶?無法知興替、明得失的歷史教育,還剩什麼意義?”

  國民黨考紀會主委、律師葉慶元直批,按照新課本所教,“如今臺灣的孩子們將不再知道什麼是三國,也不會知道誰是趙雲、誰是呂布了嗎?”

  世新大學副校長李功勤表示,課綱變化背後反映出民進黨的政治圖謀,“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新課綱美化日本殖民,對國民黨執政用“白色恐怖”四字帶過,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成果只字不提,造成年輕學生的誤解與誤識,也削弱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民進黨想借此教材鞏固統治地位”。

  島內教育界人士指出,一本教科書每年約20萬名臺灣學生使用,10年就是200萬名,加上外溢效果,全臺灣恐有400萬人要受到這種“去中國化”歷史課本影響。“臺獨”教科書若得不到及時撥亂反正,拖越久“獨”害越深,臺灣社會需要付出的代價就越大。

  必遭反噬

  多年來,綠營一直想盡辦法修改課綱。正如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所説:“20年來臺灣的教育資源被用來逐步建構一套‘反中’的歷史詮釋。”

  早年臺灣中學歷史教科書按照歷史朝代的時間順序編寫,李登輝時期將初一教科書改為“認識臺灣歷史篇”“認識臺灣地理篇”,初二才開始念中國史。中國史跟臺灣史被割成兩節,內容濃縮,學習次序也被擺到了臺灣史之後。

  陳水扁時期,歷史教科書被進一步大幅篡改,不但中國史由原來的三本濃縮成一本,而且課本中原有的“我國”“本國”“大陸”等用詞,全改為“中國”;“統一中國”由“歷史的展望”改為“歷史的口號”;武昌起義變成了武昌“起事”;“黃花崗72烈士”從課本中消失……

  馬英九時期曾經通過“課綱微調”試圖撥亂反正,卻因民進黨發動學生抗議而被迫擱置。民進黨當局2016年重新上臺後,第一步就是廢除“課綱微調”並炮製“史上最獨”課綱。

  島內網路媒體調查發現,近七成臺灣網友對中學課本大刪中國史的做法表示非常不認同或不太認同。一如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曾評論,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主導推出的所謂新課綱,數典忘祖,美化殖民統治,企圖割裂兩岸的歷史和文化連接,不僅荼毒臺灣年輕一代,更進一步破壞兩岸關係,加劇兩岸對抗,必然遭到臺灣社會的強烈反對。

  臺灣《中國時報》以《不尊重歷史者,終將遭反噬》為題的評論文章説,新版歷史課本提供了淩亂破碎、無時序、無因果的內容,我們只看到“歷史教育如何被終結”的斑斑血跡。但“狂野的歡愉將有殘暴的結束”,綠營恣意屠殺歷史教育、違逆學術倫理,終將被歷史本身反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