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統一志業 永不言退(人生況味)

2020-09-14 08:4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臺灣統派學者王曉波7月30日在臺北因病逝世。最近,舉辦紀念會、撰寫回憶文章……人們用各種形式追思他精彩傳奇的一生。

  王曉波自小受盡磨難。他1943年生於江西,1949年隨家人赴臺。其母章麗曼1953年被臺當局槍殺,父親也被判入獄7年。王曉波和三個妹妹由外婆帶大。他後來回憶那段艱辛的日子説,到市場撿人們丟棄的菜葉,到田裏撿剩下的番薯頭。

  磨難如同淬煉,沒有讓王曉波膽怯或消沉,相反,他一生都勇往直前,堅守理想、不懼挑戰。他曾在受訪時表示,這是來自對中國近代悲劇命運及自己生活經驗的體認,尤其是中國人民的痛苦。“我們家庭的悲劇,其實只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與王曉波老師共事十幾年。他説,王曉波的精神可以概括為“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什麼念哲學系?王曉波説,他聽説哲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骨骼。攻讀碩士時,他更以“一種自覺的責任感”直接選擇了中國哲學。“他是中國哲學法家的傳遞人。”苑舉正説,他曾因政治迫害被臺大解職,23年後才得以重回臺大教書,但他對學術研究不離不棄,先後著有《先秦儒家社會哲學研究》《韓非哲學的歷史研究》等學術著作。

  著作等身的同時,王曉波從大學起就積極參加社會運動,參與《大學雜誌》《夏潮》《中華雜誌》采編,1991年再創辦《海峽評論》。為勞工階級發聲,為臺灣抗日誌士和政治受難人的冤案申訴,推動老兵返鄉探親運動,都有他的身影。

  1988年,王曉波與胡秋原、陳明忠、陳映真等人籌組成立中國統一聯盟,後轉型為統一聯盟黨。統一聯盟黨主席紀欣説,王曉波一生通過教學、寫文章、辦雜誌、演講,竭力宣達理念。

  王曉波生前堅決反對自李登輝開始推動的“去中國化”運動。為此,他與包括李登輝在內的“臺獨”分子多次隔空論戰。

  “王曉波令人敬佩的,不僅有對國家的熱愛、統一的執著,還有他的心胸開闊,不計舊惡。”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榮譽教授張麟徵説。《聯合報》前社長張作錦也撰文回憶,王曉波曾説“大夫無私交,也無私怨”。張作錦説,“無私交”不易達到,“無私怨”就更難,“處處以公為重,從大局著眼,那真是天下第一等情操”。而王曉波“不僅是講,而且是實踐了”。

  統一聯盟黨副主席王永稱讚王曉波“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王曉波並不富裕,生病前仍在兼課,以貼補家用。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評價,王曉波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王曉波生前曾表示,臺大的教職是職業,祖國統一是志業。職業需要退休,“不到中國實現統一的一天,我們的志業永遠不言退的”。

  “曉波,你已經用你的一生寫下了統派知識分子的典範,我們會追隨你,繼續往前行!”“待到祖國統一後,我們會帶兩瓶高粱酒與您大醉一場……”近日在臺北舉辦的追思會上,紀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等統派人士深情告慰王曉波,統一任重道遠,志業永不言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