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國限制華為,臺積電選邊站?全球産業鏈或迎大變局

2020-05-22 13:56:00
來源:華夏經緯網
字號

  摘要:産業鏈細化分工,直接促進了全球半導體産業的繁榮發展,也是臺積電做大做強的基礎。美國針對華為的制裁,如焚林而獵,本次“直接産品規則”修改影響的不僅僅是華為一家企業,更會給全球相關産業帶來嚴重的衝擊。從長期來看,華為能否從這次危機中成功突圍,關係到今後美國以外的大企業佈局能否繼續堅持“分工協作”,而這將直切臺積電的存在根本。

  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佈,將通過新修改的“外國直接産品規則”(FDPR),進一步切斷全球晶片産業鏈和華為的聯繫。規則限定,美國以外的晶片供貨商要出貨給華為,都將受到管制,須知會或通知美國商務部等相關單位,説明準備出貨的晶片中美國技術含量低於25%。

  華為自去年5月首次被美列入實體清單,一年來美國的制裁收效甚微,而這次新規則的修訂將帶來真正的改變——華為無法取得歐美大廠的相關晶片,同時也無法在臺積電量産自家海思設計的高階晶片。由於美國進入晶片領域較早,美國技術在整個晶片産業鏈中浸潤已深,全球任何一家晶片代工廠都將難以避免這一影響。即使廠商可以將其技術含量控制在25%以內,報備自證這道程式,以及動輒得咎的風險,也讓“自由貿易”四字成為空談。

  就在美國商務部宣佈進一步限制華為的當日,晶片代工的龍頭製造商臺積電(TSMC) 發佈官方消息,稱將投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納州設5奈米廠,規劃于2021年動工、2024年量産,為當地創造1600個高科技職位以及更多其他崗位的機會。有市場研究機構分析,該廠投資規模和預期産量並不大,相較于目前臺積電的總産能大概只佔1~2%。

  顯而易見,臺積電此番投資的示好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網路有聲音稱其是在即將升級的産業“科技戰”中選邊站,然而,如果臺積電有選擇權,必然不願放手華為這個大客戶。華為在2019年為臺積電貢獻了361億人民幣的營收,同比增長超過80%,佔臺積電整體營收的14%,僅次於蘋果的23%。這一方面是因為華為防範美國制裁風險,在增加晶片庫存;另一方面則是緣于其自身業務增長帶來的需求,如果沒有禁令限制,華為未來5G晶片訂單規模的成長空間還將更大。

  雖然美對華為禁令再次延期,但是5月15日之後臺積電能否繼續接受華為新訂單未為可知,臺積電只表示“關於客戶訂單的消息將不會公開”,對於市場傳言沒有明確回復。

  産業鏈的細分,曾經促進了高精尖科技發展,加速了半導體産業的整體繁榮,為企業解綁,讓輕資産新企業也能參與優質競爭。1987年,張忠謀創立臺積電,將半導體産業的設計與製造一分為二,讓有設計能力的公司專注于設計,有製造能力的公司專注于製造,由此分化出兩個新的産業:晶片設計與晶片製造,塑造出當今整個半導體晶片産業的格局。臺積電憑藉精專晶片製造,成功從英特爾和三星這兩家擁有“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及測試”全産業鏈的資深巨頭封鎖中突圍,成為全球市佔比過半的晶片製造商。

  而分別在晶片上下兩端的ASML和華為,也都成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們全球尋找最優合作夥伴,精專于産業某一環的核心技術,然後購買專利技術、零件、服務,實現産品整合,經過三十年的黃金成長期,最終成為出類拔萃的企業,是全球産業鏈建設的參與者,同時亦是産業鏈分工與合作的受益者。

  美商務部禁令禁止華為海思使用美國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及使用美國相關設備投片量産,由於Synopsys、Cadence及Mentor等全球三大EDA皆為美係大廠,再加上先進製程幾乎都採用美國AM及ASML設備,等於是將海思自行設計並委外生産新款高階産品的路徑從産業鏈上直接“斷鏈”。有分析稱,美國此番規則修訂是“以舊打新”,利用自己過往的技術優勢打擊新領域中萌芽的技術優勢,其實能看出其美國不僅在5G方面已經落後,在晶片設計領域與華為海思的競爭也已經不再佔據絕對優勢。

  卯足勁兒研究了一年新修的美國“FDPR”,並不只在於嚴防死守,針對華為這一家企業。眾所週知,所謂網路安全只不過是藉口,美國認為技術領先是美國霸權的基礎,而華為在ICT(資訊與通信技術)領域的領先打破了美國的控制與霸權。美新修“直接産品規則”,不僅是要最大化限制華為,更重要的是取奪整個半導體産業鏈的控制權——無論是資訊與通訊領域的絕對強者“華為”,晶片製造領域的絕對強者“臺積電”,還有晶片光刻機製造領域的絕對強者荷蘭“ASML”,鏈成枷鎖,皆有掣肘,換言之,這項規則把産業鏈中的大家都纏住了,區別只在於華為被纏緊了——美國此番冠冕堂皇在全球行使科技霸權主義,就是要使所有像華為這樣的科技公司,不能在全球搶先佈局與美國企業形成強競爭,以目前産業鏈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任何美國本土之外的其他科技公司,繼續向上發展都將有可能重復與華為同樣的窘境。

  現如今,美國針對華為的制裁,如焚林而獵,本次規則修改影響的不僅僅是華為一家企業,更會給全球相關産業帶來嚴重的衝擊。打碎開放合作、自由貿易的國際共識,與5G時代互聯互通的根本理念背道而馳,不僅破壞了全球産業鏈的生態環境,還有美國科技的信譽。有意在國際舞臺大展宏圖的後來者,目睹華為的前車之鑒,必將重新審視産業鏈細分的利弊,再次評估使用美國科技服務的風險,全球産業鏈或將迎來大變局。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日前在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表示,“當今世界已經形成一體化協作體系,這個體系不應也不可逆轉。標準和産業鏈割裂對任何一方都沒有益處,會給整個産業帶來嚴重衝擊。産業界應共同努力,不斷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維護市場公平性,確保全球統一的標準體系和分工協作的供應鏈體系。”

  5月16日,華為在官方微博上po出宣言“除了勝利,我們已經無路可走。”從短期來看,華為也許只與臺積電的大訂單營收相關,但從長期來看,華為能否從這次危機中成功突圍,關係到今後美國以外的大企業佈局能否繼續堅持“分工協作”,而這將直切臺積電的存在根本。如果産業鏈細化後“斷鏈”風險無限升級,全産業鏈會重新進入眾多實力企業的考慮範圍,基於亞歐技術支援的企業發展會獲得更多資金注挹,與依賴美國技術支援的企業形成強競爭,這意味著未來臺積電損失的客戶將不只華為一家,又或者,在晶片製造市場將遇到新的強勁對手。

  産業變局不是一朝一夕,半導體産業發展過去以三十年為期,現在也許只需十到十五年,甚至更短時間就會出現“核聚變”。美國這項針對華為的禁令會不會成為全球産業鏈大變局的開端,我們且拭目以待。(唐堂)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