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聽4位不同領域的臺灣同胞,講述他們眼中的兩岸及未來

2020-01-14 14:36: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聽4位不同領域從事兩岸交流的臺灣同胞,講講他們眼中的兩岸及未來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編者的話:4年一度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已經落下帷幕。回看過去4年,民進黨當局出臺了不少阻礙兩岸交流的措施,還與美西方一些反華政客一唱一和,這次選舉前更是強行通過所謂“反滲透法”,導致人心惶惶。未來兩岸關係會如何發展?《環球時報》記者近日採訪多名不同領域從事兩岸交流活動的臺灣同胞,通過他們的講述我們可以一窺近年及眼下兩岸關係的現狀,並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國民黨幹部:

  大陸市場有很強的“磁吸效應”,很多被“吸”走的臺灣人才不願回島內

  要論對大陸與島內社情民心都很熟悉的臺灣人,何溢誠可以算是一個。他2011年至2014年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16年後開始擔任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和青年部副主任,完成了由一名臺生到一名投身兩岸交流的政治事務工作者的轉變。

  這次臺灣選舉折射出怎樣的政治與社會現實?島內越來越“綠”嗎?何溢誠為《環球時報》記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兩岸人口的流動與結構變化趨勢。這名和江浙滬地區的臺商與臺生交流很多的臺灣人士告訴記者,隨著北京對在陸臺灣人給予日益同等的待遇,有大中華意識、願意同大陸交流合作的臺灣人很多都已經“用腳投票”來到福建、上海等地,而民進黨近年來的政策尤其是“反滲透法”的通過,也讓他們越來越不願意回臺參與政治事務。

  “客觀來説,民進黨上臺4年來,兩岸官方交流雖‘冷’,卻並未阻擋民間來往‘熱’度的上升。”何溢誠舉例稱,這幾年臺灣學生申請來陸交流學習的比例不降反升,目前大約有超過2萬名臺生在大陸讀書。而目前在大陸的臺灣人共40萬左右,其中40歲以下的中青年超過25萬。

  何溢誠説,儘管民進黨當局用各種行政手段阻礙,但大陸的巨大市場始終擁有強烈的“磁吸效應”。“資本一定會在市場集中,而人才一定會跟隨資本集中。對臺灣人才來説,大陸門檻最低,既有同文同種的優勢,又有心理和地理的鄰近性,還有許多優惠政策與服務。”他表示,這批人被“吸”走後,其中很多人因島內政治氣氛不敢或不願再回臺。

  何溢誠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國安五法”和“社會秩序維護法”出臺後,在陸臺灣人更不敢説出違逆民進黨的話語了,很多人甚至取消公開活動,以免給島內的家人惹麻煩。“有人因為去福建參加祭祀媽祖的宗教交流活動,家人被請去‘喝茶’。和大陸正科級的幹部交流都算有‘共諜’來往嫌疑。想想真的十分可笑。”

  經常來往于兩岸間的何溢誠自己也受到過騷擾和施壓。“他們對我的警告已經很直接了。比如我戶口所在地的派出所所長經常會來我家,詢問我的近況,問我有沒有去大陸的計劃,有沒有空去派出所‘喝茶聊天’。只要我一不在臺灣,他們就會立刻找到我秘書,表示和傳達一些‘關心’,提醒説我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留意。而我的臉書只要連續幾天批評民進黨當局,就會被立即封號。”

  “反滲透法”通過後,臺商臺生的焦慮情緒更盛。何溢誠説,臺商在大陸做生意,不可避免地要和政府打交道,合作夥伴企業裏有黨支部很正常。按照“反滲透法”,基本上只要經常來往兩岸的人都屬於“高危人群”,隨時可能被查人查稅。“它帶來很強的阻嚇作用和寒蟬效應”,何溢誠説,親近大陸的人將日益減少回臺,留在島內的人會越來越形成有利於綠營的結構,讓民進黨更容易在島上為所欲為。

  對於這樣的現實,何溢誠很無奈,也很擔憂。“我擔心在民進黨執政的下一個4年,兩岸會從‘冷和平’走向‘熱對抗’,由‘對峙’走向‘對戰’。”他對記者説,“有時候,我覺得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大陸不會任由蔡英文打她的如意算盤,他們有自己的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面對臺灣官方誠意的徹底喪失,大陸未來幾年想必也會對蔡英文徹底死心,不再讓她回答什麼‘未完成的答卷’,而是恐怕要把答卷收回來了。”

  金門前副縣長:

  “作為金門人,我始終認為,和平統一一定會有希望”

  在兩岸之間,金門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它在行政上受臺北管轄,和臺北有著相同的教育、社會和價值觀背景,但在地緣和血緣上又跟大陸的福建更近,有著更難以割捨的牽絆。這種特殊性讓金門人在兩岸關係緊張時對任何風吹草動都格外敏感,同時也使它可以成為兩岸之間的“潤滑劑”。

  一段時間以來,金門前副縣長吳成典有些發愁,因為他一齣門,就有很多熟人朋友找到他,抱怨生意難做、為生計發愁。“最近金門的小吃店、遊覽車、民宿通通都沒有生意做。我有次禮拜一到一個朋友開的餐廳去,發現正是用餐時間,他們卻門窗緊鎖。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大陸來的遊客少了,他們現在只有週末才開門。至於我們的五星級酒店,更是空空蕩蕩、冷冷清清。”

  鋻於當下的兩岸關係,2019年8月,大陸決定暫停陸客赴臺自由行。不過,在金馬澎外島三縣縣長赴北京為當地旅遊觀光從業人員“求情”後,大陸很快又重啟廈門和福州等20個鄰近臺灣的城市赴金馬澎三縣的自由行。然而,“小三通”的船天天來往于兩地,卻依然沒有給金門帶來更多陸客。“民進黨把兩岸關係搞得這麼彆扭,大陸人當然不想來了。”吳成典感嘆道。

  儘管如此,吳成典認為兩岸關係並非沒有轉圜的餘地。對於這次選舉綠營獲勝,島內一些解讀認為臺灣“天然獨”的比例正在增加,吳成典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很大程度上緣於民進黨長年對大陸的污名化和“去中國化”政策,然而,大陸卻並不應該就此把這部分人通通放棄,反而應該更努力地扭轉這一現實。

  “其實很多臺灣年輕人是很單純的,他們只是被這些年島內的教育和宣傳洗了腦。大陸需要用更深入、更細膩也更有同理心的方法和他們溝通,讓他們真正覺得有道理。不只要説,更要做,要建立更多兩岸共通的平臺,引導人們走到一起。”吳成典認為,這個過程需要很巧妙地進行,也要很有智慧,“因為兩岸民眾的成長背景和價值體系不太一樣,要非常小心地處理一些問題,不要讓好意被對方理解成為侵犯”。

  吳成典表示,在這個過程中,金門也許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金門人比大陸人更了解臺灣,比臺灣人更了解大陸。只要兩岸有意願,我們金門始終可以成為兩岸的緩衝地和潤滑劑,因為我們認同福建,認同臺北,也認同大中華”,吳成典説,“作為金門人,我始終認為,和平統一一定會有希望。”

  福建臺商:

  “臺灣的未來一定在大陸,臺灣是淺碟經濟,大陸發展不好,臺灣日子也好不了”

  5年前,當陳孟邦來到福建平潭時,心中頓時涌出一種奇妙的感覺:在那裏,他感覺自己不像一個異鄉人,倒像是回到了久違的家中。

  陳孟邦從事的是臺灣最強、也是大陸最需要的産業——整合電路設計與製作。20年前,因就職的臺灣公司與北京清華大學有合作項目,畢業于美國常青藤名校的陳孟邦首次來到大陸。2008年,面對大陸半導體整合電路産業廣闊的發展前景,陳孟邦毅然辭去在原公司的高管職位,來到深圳開啟了創業之路。7年後,他又做出一個更重大的決定:變賣在深圳的房産和在臺灣的股票,把公司遷到福建平潭。

  “我的祖父就是福建人,現在在那裏的親人也很多。平潭人對臺灣人真的很親切,以至於我從來沒覺得自己是個外來者,反而有一種難以用語言形容的回到家的感覺。再加上當時平潭有很好的支援高新創業企業的政策,我就決心把公司遷到這裡試試看。”陳孟邦對《環球時報》記者回憶道:“我還特意把公司命名為‘宗仁科技’,宗仁正是我祖父的名字。”

  在看待未來兩岸關係問題上,陳孟邦是一個少見的“樂觀者”,這或許不僅僅和他的鄉土情結有關,也源於他從事的行業。隨著中美科技博弈,大陸市場對臺灣、韓國、日本等地晶片製造企業的依賴度與需求大幅增加。陳孟邦告訴記者,5年來,其公司營業額每年都在大幅增加,“2016年我們只做了900萬元的生意,2017年就做到2000萬元,2019已經做到了4000多萬元,我估計今年營業額可以衝到7000萬元”。

  面對民進黨再執政和臺海氣氛變緊張,陳孟邦坦承心裏有時會“毛毛的”,但看著自己公司蓬勃發展,他認為兩地的經貿依存度不可能降低。“臺灣的未來一定在大陸,臺灣是淺碟經濟,大陸發展不好,臺灣日子也好不了。”他表示,目前臺灣晶片企業的研發和生産在兩地都有,“臺灣更不應該錯過更多融入大陸晶片産業的機會,千萬不要做損人不利己的愚蠢事情”。

  在這名臺灣商人看來,儘管大環境充滿挑戰,但未必不是中華民族的一次重大機遇。“全世界晶片市場這麼大,只要兩岸企業邁開闔作的步子,我們完全可以爭取把這一技術掌握在自己民族手中,一起去搶全世界的大餅。”

  知名學者:

  “我要推動國民黨改革,讓其擔負起歷史責任”

  在1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前半小時,臺灣大學政治學教授、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剛作出一個重要決定:參選國民黨黨主席。“因為我希望國民黨能重新扮演一個維護和創造和平的角色,擔負起這個歷史責任。”他這樣向《環球時報》記者解釋自己參選的初衷。

  在這位臺灣知名學者眼中,兩岸關係在未來幾年或許將進入一個“黯淡期”。他表示,在大陸、臺灣和美國這三個決定臺海局勢的變數中,沒有一個變數可以在可預見的未來促使兩岸關係好轉。“對民進黨來説,他們這次選舉動員口號就是‘抗中保臺’,未來他們對大陸的立場只會更壞,不會好轉;對大陸來説,寄希望於臺灣當局已不可能,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又沒有抓手;而國民黨近年來的表現更仿佛它是‘美國國民黨’‘臺灣國民黨’,而不是‘中國國民黨’。”

  至於美國,張亞中認為,它或將用經濟手段進一步拉攏臺灣,如果美臺自貿協定得以在未來一兩年內簽署,臺灣在心理上會更靠近美國。“我甚至擔心,美國會不會把臺灣當作一個‘毒餌’,在貿易、科技、南海‘戰場’上都不能制服中國的情況下,製造兩岸衝突,迫使大陸以武力處理兩岸紛爭?”

  在這一局面下,仍懷有中華情懷的臺灣人可以做什麼?張亞中的選擇是,鋻於國民黨的優勢在於能為兩岸創造和平,他要推動自己所屬的國民黨改革,並借此推動臺灣的社會論述議題從“臺灣安全”轉向“兩岸和平”,從“抗中保臺”轉向“和中護臺”。“在這一方面,國民黨之前做得並不好,所以我才要通過參選去推動這一改變。”張亞中説。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