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者解讀:大陸加強惠臺政策供給 推進兩岸民心契合

2019-12-31 15:0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廈門12月31日電 (黃咏綢)自2020年1月1日起,在大陸的臺灣同胞便可和大陸居民一樣依法參加社會保險並享有相應權利,這是大陸近期出臺的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又一具體措施。

  自2018年2月底發佈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31條措施”)以來,大陸從中央到地方持續推出細化政策,把同等待遇政策措施不斷落實落細。2019年11月,國臺辦和國家發改委等21個政府部門再次聯合釋出惠臺政策“大禮包”(《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持續加強臺企轉型升級、優化發展的政策供給力度,紮實推進臺胞“同等待遇”的深化落實。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兩岸青年研究中心主任張寶蓉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2016年以來,臺灣島內政局複雜多變,兩岸交流受到明顯干擾和影響。面對兩岸關係複雜新形勢,大陸充分展現戰略定力和制度自信,在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不動搖的同時,更加積極主動構建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相對均衡的惠臺政策體系。

  張寶蓉分析指出,“26條措施”與“31條措施”密切關聯,是對後者的豐富和補充。

  以臺胞權益為例,“26條措施”包括海外臺胞權益保障、在陸臺胞可申請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可試點享有行動電話資費優惠、同等享有新業態交通出行産品和購房資格等。同時,對於臺生就學和獎補助,臺生與臺籍教師公派留學、兩岸文創和體育賽事交流等都提出了更加明確的政策措施。

  張寶蓉認為,“26條措施”的出臺再次有力證明,大陸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基本方針不會變;大陸維護臺灣民眾根本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善意不會變;大陸持續深化經濟文化交流以促進兩岸同胞利益共用和心靈契合的決心不會變。唯有交流才有相互理解,唯有交流才能形成共識,唯有交流才能增進兩岸同胞的福祉。

  “加大惠臺政策供給依然會是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推動兩岸民心契合乃至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抓手。”張寶蓉認為,多年來惠臺政策的持續推進落實已經對在陸臺胞、臺企産生明顯的正面效應,臺灣民眾赴大陸意願和對大陸觀感皆朝著積極向好的方向發展。(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