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玩轉科普,兩岸有何妙招?

2019-10-24 08:20:00
來源:臺海網
字號

  新聞話題

  臺海網10月24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高素質的創新大軍,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兩者缺一不可。日前,海峽兩岸科普論壇在福州舉辦,來自兩岸的與會嘉賓圍繞科普如何深入基層、如何從娃娃抓起等議題展開討論。

  ■特邀嘉賓

  徐國興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

  楊採薇 省科協一級調研員

  孫東建 福建省科技館副館長

  孫維新 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張之傑 臺灣《科學月刊》原總編輯

  范賢娟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博士

  科學家的“小”角色

  記 者:科普活動中,科學家的橋梁作用不可或缺,那麼科學家該怎樣更好地發揮作用呢?

  楊採薇:2017年,省科協建立了“閩江科學傳播學者”團隊,其中包括謝華安院士等147名知名專家學者,開展科普講座700多場,受益公眾達6萬多人次,內容包括大數據、三農科技、生態環保、食品安全、空氣品質等。

  徐國興:一些專業性問題,如轉基因食品、農殘等,如果專家不及時做正確引導,民眾很容易被謠言誤導,像我是眼科醫生,主要利用週末義診、科普講座等活動平臺向民眾普及眼科知識。現在已進入全媒體時代,傳播媒介發達,科普的渠道越來越多,比如,微視頻、微信、微博,我們錄製一段眼保健操的視頻放到網路上,受益的人群呈幾何級數的增長。

  孫維新:我曾任職于臺灣大學物理系,後來擔任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我覺得,當知識框架建立,再做到多個領域融會貫通後,你會發現複雜深奧的知識其原理其實是一樣的。把科學深入淺出地講清楚,是一個博物館水準的重要體現。臺灣還建立了很好的志工制度,志工來自各行各業,經過培訓,他們就是最好的科普推廣員。

  打通“最後一公里”

  記 者:科普工作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如何打通科普的“最後一公里”?

  楊採薇:這幾年,省科協在全省建成了2800多個鄉村、社區、學校科普e站,裏面的科普智慧雲互動大屏,內置萬冊電子科普類圖書、圖片和數字報紙,讀者可在屏前線上閱讀,也可將自己喜歡的圖書下載至手機。省科協還建立了由56個科普類微信、微博構成的福建科普新媒體矩陣,讓科普知識變得觸手可及。另外,福建科普大講壇已舉辦科普講座500多場,聽眾達25萬人次。

  在農村,不學習先進技術盲目種植,汗水會白流。我舉個例子,福安市松羅鄉的葡萄對當地農民增收貢獻率達七成,這其中,“鄭柯發科普工作室”功不可沒。鄭柯發是葡萄種植專家。2014年初,福安市科協在松羅鄉成立“鄭柯發科普工作室”,吸引了附近大批農民前來學習取經。有的村民想對果園進行技術改造,他拿出自己的成功改造方案;有的村民想學習防治病蟲害的知識,他拿出農事日記細細講解。工作室還邀請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到松羅鄉授課,通過技術培訓和田間指導等方式,不斷提高葡萄栽培、管理水準。

  福安還在溪塔葡萄溝、虎頭水蜜桃基地等設立科普長廊,遊客在觀光采摘之餘,也能了解植物種植等科普知識,讓科普深入田間地頭。

  張之傑:臺灣有一列十分有趣的“科普環島列車”,就是把火車變身為流動的課堂和實驗室。它以臺北車站為起點,環島一圈,共停靠20多個車站,民眾可以在車上體驗各種科學實驗,感受科學的樂趣和魅力。不少高校還有類似的科學小巴,定期進校園、進社區,是很好的科普小課堂。

  此外,臺灣各大高校都設有科學通識課,內容涉及生物化學、奈米技術、天文地理等。很多文科生對理工科因懼生厭,開設這個課程就是為了讓他們多接觸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臺灣的研究機構也會定期對民眾開放實驗室,由專人導覽,目的在於鼓勵民眾走近科學,認識科學。

  如何從娃娃抓起

  記 者:該如何在小朋友心裏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呢?

  孫東建:省科技館是我省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除了常設展,我們還有航模工作室、“小小工程師”創新工場等。通過網路預約的方式,孩子可免費來當一回“科學大玩家”。比如,他們可以自己做一個微型機床,對木工模型進行創意設計和加工,了解鋸床、鑽床與磨床等微型機床的操作技巧,探究各種有趣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到了寒暑假,省科技館“酷科一族”科學營是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活動。我們還排練了科普劇,在全省各地展演。到學校演出時,孩子們像過年一樣開心。

  范賢娟:我喜歡帶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體驗科學,這可以得出另一番感受,另一種美感。比如,前不久是中秋節,我跟學生説,月亮是中國人的朋友,我們中國人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給月亮過節的民族,中國人還喜歡給月亮寫詩,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就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我就考學生,這寫的是哪個節日?如果你是當時的歐陽修,“月上柳梢頭”時,月亮應該在天空的哪個方位?我們有的同學甚至還自己創作童謠,我希望能借由這些方式從娃娃抓起,讓更多孩子喜歡科學。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