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超星、趕港、追韓?謎樣的臺灣經濟成長率

2019-10-22 08:47:00
來源:華夏經緯網
字號

  國際貨幣組織(IMF)最新公佈,將臺灣地區今年經濟成長率(GDP)預估值“下修”到2%,對照今年8月,臺灣主計總處卻 “上修”了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到2.46%,並且將臺灣今年GDP表現是 “四小龍最好”的批註,從今年下半年起,就成了蔡當局官員總是挂在嘴邊的宣傳口號。對照臺北市部分商圈高挂的店面招租廣告,臺灣經濟表現真能“逆風高飛”?似乎有點不切實際。

  蔡當局的財經官員,最近最洗腦的宣傳詞,就是“臺商回流投資”、 “轉單效應”、 “境外資金回臺”、“經濟成長率亞洲四小龍最好”,查閱各家媒體,斗大報導的大致不脫離以上字眼。

  但耐人尋味的是,在“上修”經濟成長率的結果之下,同一單位,也就是“主計總”處所公佈的勞動數據,卻沒有那麼理想。整體勞動市場受到景氣趨緩影響,製造業加班工時已連續11個月衰退,加計服務業的整體加班工時也是連續10個月負成長。

  同時公佈的還有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後,今年累計的“總薪資”年增幅度僅1.94%,為近三年的同期最低。種種數據都告訴我們,臺灣今年的景氣不能太樂觀。

  如果我們再借用“李克強經濟指數”的概念來觀察臺灣今年的經濟景況,今年前八月,臺灣製造業的用電量是較去年同期衰退逾1%,同期,據“經濟部”統計的工業生産指數是年減1.06%,其中製造業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18%。這意味著電力數據與製造業景氣走緩的結果吻合,但卻和經濟成長數據背道而馳。這當中孰對、孰錯,哪個數據有假造的嫌疑,大家一目了然。

  然而,面對IMF血淋淋的經濟預估數據,蔡當局的官員不僅不願坦承面對,反而一昧粉飾太平,主計長朱澤民辯解,因為臺灣當局掌握的數據數據比較完整,包括實際農業、工業的各項統計,絕對有信心可以達成今年2.46%的經濟成長率,明年還會比今年好,可以進一步攀升到2.58%。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之外,朱澤民也不忘抨擊IMF在2017年時就曾錯估臺灣的經濟成長率。

  蔡當局的“經濟部長”沈榮津也不忘繼續替民進黨擦脂抹粉,他説,受惠轉單效應、臺商回臺、外商投資及公共建設,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會有2.46%。至於IMF和臺灣內部數據“兜不攏”,那是因為臺灣主計總處有掌握“實際數據”,數據比較精確,IMF都是用粗略預算;言下之意,他在批評IMF的數據“不精準啦”。

  我們可以預知,在蔡當局的劇本之下,臺灣今年經濟表現絕對會“超星、趕港、追韓”,成為亞洲四小龍的“龍頭”;也可預料到,到了年底“主計總處”公佈的經濟成長數據絕對會“達標”。但相較于亞鄰地區的經濟數據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臺灣這個淺碟型的外向經濟體,真能獨善其身、一枝獨秀?

  眼見著中美雙方已達成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且可望在下個月的APEC會議中簽署,蔡當局喜滋滋挂嘴邊的 “轉單效應”還有多久?還能多大?光這點就足以推翻所謂“轉單效應”所帶來的經濟成長了。中美貿易戰若果真趨緩,臺商也就沒必要回臺投資了。

  而蔡當局寄望的“外商投資”,大概是指望即將掏空臺灣2兆元的離岸風力發電建設。民進黨當局在臺灣海峽上規劃了5.5GW的離岸風電開發,號稱外商將投入近9,000億台幣來建設。問題是,這些外商宛若當年八國聯軍侵華一般的掠奪了海域電力資源,卻留下昂貴的發電成本移轉給民眾承擔。

  而最近還面臨零組件“本土化”比率不夠,投資案可能卡關的風險。這也意味著,臺灣人民不是將面對離岸風電蓋不起來的缺電風險,就是要承擔因為離岸風電建設如期完工後所要遭遇的割地(技術沒有移轉臺灣)、賠款(高貴電價)的後果。

  至於公共建設帶動經濟成長,難道是指砸550億新台幣讓高鐵南延屏東,卻只節省18分鐘車程時間的政策支票?

  眼見過去熱鬧商圈的店面不斷歇業招租中,勞工領到的加班津貼與獎金越來越少,沒人會相信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會多亮麗。但選舉到了,民進黨謊言編派越來越大,各种經濟數據也更加不可信,沈醉在經濟成長率“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南柯一夢中,是否該醒醒面對現實了?(作者係臺灣資深媒體人 華夏經緯網特約評論人)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