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青年走進福建感受民俗 增進友誼

2019-07-18 15:5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廈門7月18日電 (記者 楊伏山)“快看!年輕的惠安女。”由兩岸青年走進福建交流團兩位成員打扮而成的“惠安女”,一亮相就吸引了忙著拍攝的同學們的眼光。

  17日,“我的民俗相冊——兩岸青年走進福建”活動最後一場,來到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兩岸青年在這裡共同感受閩臺生態文化村的魅力,體驗閩南香道文化。

  去年就報名參加交流活動、卻因身體緣故未能成行的臺灣同學林泱馥,此次如願以償來到大陸,將自己打扮成為惠安女,現場體驗捕魚織網的惠女生活,引起交流團成員喝彩,自己也興奮不已。

  當交流團一行走進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參觀院前社閩南民居,剛進村口,臺灣同學紛紛驚嘆説,“這裡的房子和臺灣好像,感覺像到家了一樣。”

  作為閩臺生態文化村,院前社散落著“大夫第”“學仔埕”等39棟閩南古厝。

  兩岸青年近距離觀察閩南古民居的瑰麗細節,似曾相識的元素引起了臺灣同學的共鳴。林信安説,在臺灣也有相似的民居,“我舅舅家的房子也是這樣。”

  穿行在狹窄迂迴的老街巷,臺灣同學程映元脫口而出一首《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這裡濃郁的臺味村莊風格,讓來自臺灣的同學們倍感親切。

  遇見住在這裡的老阿婆,大家忙不迭地用鄉音與阿婆拉起家常。

  老阿婆告訴同學們,村裏有些老人仍然住在這些老建築裏,只是“擔心房子太久沒人住,會壞掉”。駐守老人一席話,讓同學們感慨萬千,紛紛用鏡頭將畫面定格。

  在一棟匾額為“大夫第”的古厝,傳統制香技藝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建兵向同學們介紹説,院前社不僅是保生慈濟文化的主要發祥地,還是顏氏族群聚居的古村落,“開臺王”顏思齊的故鄉。

  兩岸青年紛紛在這座記載著兩岸親緣的建築前合影留念。

  “兩岸青年走進福建”是“我的民俗相冊——兩岸暨港澳青少年主題交流”活動之一。主辦方介紹説,過去幾天裏,來自兩岸暨港澳的70名大中學生以“一對一”方式組成團隊,走進具有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産、豐富多彩民俗文化的閩南、陜西關中地區以及陜北、貴州和北京進行民俗文化交流,活動歷時10天。

  其中,福建團為首發團隊,走進泉州、龍岩及廈門等地,通過實地遊覽和親身體驗相結合的方式,近距離接觸泉州花燈、南音、木偶戲等文化瑰寶,用攝影作品反映多彩福建、美麗民俗的同時,感受閩南地區獨有的民俗風情與閩臺血濃于水的深厚淵源。

  18日,三支團隊的青少年還共赴北京繼續開展交流活動,並在北京舉辦年度攝影作品總決選暨頒獎典禮。

  “我的民俗相冊——兩岸暨港澳青少年主題交流”活動由中華文化聯誼會指導,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創價學會、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協會(香港)、澳門基金會聯合主辦,人民政協報社、華僑大學協辦。

  從2016年起,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兩岸暨香港有關機構先後組織兩岸暨香港地區百餘名青少年走進陜西、北京、福建等地,開展包括參訪交流、攝影作品總決選及頒獎典禮等系列活動,得到兩岸和香港合作機構以及青少年的好評。(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