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跨越海峽的別樣傳承——臺灣孔孟後人山東“尋根”記

2019-05-29 08:31: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濟南5月28日電(記者褚萌萌)上合青島峰會會址,擺放著一座青瓷禮尊。會址的講解員介紹,瓶身上以鎏金鐫刻有多位思想家的名言,其中一位就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聽到講解員這麼介紹,來自臺灣的孟慶而趕緊拿出手機,拍下留念。她對於這些話語再熟悉不過了:身為孟子第73代孫的她,不僅從小熟讀《孟子》,還將其中的一些篇章譜了曲,製作成流行音樂。

  孟慶而正在跟隨臺灣文化界代表團在山東參加“兩岸文化和旅遊聯誼行”活動。看看祖先的家鄉,是這位孟子後代參加活動的原因:“想到我的祖先住在這裡,還是會有一種故鄉情懷。”

  這是今年31歲的孟慶而第一次來到山東,但長在臺灣的她似乎一直離這裡很近。

  孟慶而還記得,小時候,爺爺為他們堂兄弟姐妹六個選了一套經典書目,還專門刻了一個“孟氏宗親必讀”的章印在書上,《孟子》當然是開篇之選。每年放暑假,才早上六點多,爺爺就會把他們叫起來讀書,給他們講解先賢哲思。

  久而久之,這些熟記的哲言就成了孟慶而的“下意識”。愛好音樂的她常常隨口配上即興的旋律,哼上幾句。

  “一開始就是覺得好玩。”孟慶而回憶。2012年,她“無心插柳”地將《孟子告子下》中的名篇《生於憂患》譜成了曲:“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這倆人不得了,逆境讓他們更好……”

  朗朗上口的簡單旋律,配上白話文解説,孟慶而將木吉他彈唱的歌曲上傳到視頻網站,原本的深文奧義流行開來。“很多學生給我留言説,謝謝我的歌幫助他們把文章背誦下來。現在還會有老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放這首歌呢。”

  受到鼓勵後,孟慶而如今已經根據孟子的名篇創作了《魚與熊掌》等四首歌曲,並計劃於今年年底集結出版專輯。

  “感覺這就是我的養分。”孟慶而説,“通過歌曲的力量,我希望可以把‘人性本善’這些深刻的概念用比較輕鬆、浪漫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人們能夠不知不覺地熟識。”

  前不久,孟慶而在臺北的一場音樂會上演唱了這些“經典”的歌曲。她邀請了56歲的臺灣玉裏醫院主任醫師孔繁錦來跟她合唱。

  孟慶而在臺灣一檔益智類節目中認識孔繁錦。這位孔子的第74代孫,在當地的電視知識競賽中經常拔得頭籌。五年前,大陸的一檔詩詞知識比拼節目在臺灣選拔嘉賓,孔繁錦通過考試成為三名入選者之一,還在節目中當上了擂主並衛冕成功,一下子“紅”到了海峽對岸。

  此次山東行,孔繁錦也是臺灣文化界代表之一。和孟慶而不同,這已經是他第五次來到山東了。2013年,他第一次帶著妻子兒女來到孔子故里曲阜追憶先祖。

  在曲阜,每年春秋兩季都要舉行公祭孔子大典,全國各地的許多孔子後裔會趕來參加。為了方便在臺灣的孔子後裔就近祭祖,2015年孔繁錦主導成立了臺灣孔氏宗親會,目前已有成員100多名。除了祭祀,協會還組織成員們去學術機構聆聽儒學講座、定期進行研討。

  據孔繁錦介紹,目前全球有300多萬孔子後人,在臺灣就有3000多人。“‘孔’‘孟’這兩個姓,與其説是一種榮耀,不如説是一種責任。”孔繁錦説,“孔子是‘聖之時者’,他的學説要活學活用,與時俱進。”

  孟慶而也在想,要如何才能讓自己創作的流行歌曲和孟子的思想更為契合,從而能被更多年輕人認可。

  比起上一輩人,孔繁錦和孟慶而如今有更多機會來到孔孟故里。孟慶而計劃和大陸的一家媒體合作,推出一檔節目,將臺灣的美麗風光介紹給大陸的觀眾。

  在這次的參訪中,孔繁錦路過了父母的家鄉山東煙臺,也親眼看到了母親口中經常提起的煙臺蘋果。“我小時候,我媽媽經常説:‘煙臺的蘋果那麼甜,個兒有這麼大!’”他用手比劃著。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