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心若安處是吾鄉:臺灣青年醫生擇居無錫覓良緣

2019-05-22 08:3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無錫5月21日電 (記者 孫權)“在大陸待久了,形成了習慣,很適應這裡的生活。不誇張的説,再過幾年臺灣口音都怕是要變掉了。”21日,在無錫愛爾眼科醫院的門診大廳接受記者採訪時,來自臺灣臺中的“80”後醫生潘中璿一邊開玩笑,一邊講述了他在大陸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

  出生於1984年的潘中璿今年35歲,一塵不染的白大褂、一副黑框眼鏡、中等個頭、輕聲細語顯得尤為“安靜”,這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

  2002年,在父親的指引下,潘中璿來到北京求學。之後,其順利考入北京大學醫學系臨床醫學專業。在完成本科學業後,潘中璿又一路“南下”,前往廣州中山大學繼續攻讀眼科碩士。

  擇業緊隨著畢業而來,潘中璿也曾猶豫過,是留在大陸還是回臺灣工作。在這個問題上,潘中璿的父母選擇放權:讓兒子自己選擇。

  潘中璿最終選擇了無錫,並在此安家。

  “通過無錫愛爾眼科醫院的面試後,我才打電話給我爸媽,告訴他們我想留在這裡。他們知道後,也比較支援我。”潘中璿説,還是無錫比較適合自己,這裡的環境跟臺灣差不多,不吵不鬧。

  在潘中璿看來,大陸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城市之間的差距其實並不大。“其實在大陸哪個城市生活都習慣,只不過北上廣節奏太快,交通擁堵,很難適應。無錫這樣的城市,體量適中,較為宜居。”

  至於為何不進公立大醫院而選擇一家民辦醫院,潘中璿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當時評估了幾家醫院,覺得這邊(指無錫愛爾眼科醫院)的體制靈活且培訓計劃較為吸引,當時的目標就是拿到住院醫師規培證,並通過職稱考試,成為主治醫師。”

  在談到自己的職業規劃時,潘中璿臉上流露出了堅毅的神情。如今,潘中璿每週都會出兩到三次的義診,免費為居民看病。“一方面是服務社會,另外這也是一種鍛鍊。”潘中璿説。

  在同事的眼中,潘中璿是個認真、細緻的人。“他對患者很有耐心,也細心,每次我們要什麼材料或者數據,找到他,他總能給我們滿意的答覆。”無錫愛爾眼科醫院企劃負責人王剛説。

  潘中璿對記者強調,選擇“落地”無錫並非“退而求其次”。在這裡,他也尋得了自己的愛情:去年,潘中璿與其所在醫院的一名護士相知相愛。如今,兩人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更關鍵的是,有點“宅”的潘中璿認為無錫環境好、交通便利。“之前在無錫買了房,就在單位附近,我現在每天上班都是步行,既環保又能鍛鍊,兩全其美。”

  記者了解到,閒暇時光裏,潘中璿喜歡唱歌、下圍棋,或約上三五好友去打臺球。

  “上班的時候,我每月需要處理的手術約有100台。這不算很累,在那種公立大醫院裏,我們這樣的青年人很少有機會獨自‘操刀’。”接受記者採訪時,情商頗高的潘中璿也不忘“誇獎”自己的“東家”。

  “這麼多年,你在大陸生活遇到的最大難題是什麼?”“有時醫、患之間的溝通會比較麻煩,比如遇到不會普通話的患者時,就需要同事們幫忙翻譯,除此之外生活還挺順利,我甚至比他們(指同事)更適應這裡,我甜的、辣的都能吃。這一點,安徽的同事就不如我。”潘中璿説,“心若安處是吾鄉”,在無錫自己很安心。(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