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商: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2019-05-21 09:3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當局説要讓臺商回流,可這不是喊喊口號就能解決的事情。島內仍有‘五缺’問題待解,企業轉移生産線也要考慮時間、金錢成本,況且並不是每一家企業都有能力轉移!”針對臺商返臺投資的話題,臺灣三三會理事長許勝雄不無憂慮地表示。

  近期以來,臺當局鼓吹臺商回流政策,臺當局領導人更是要求有關部門把今年臺商返臺投資的金額目標訂為5000億元新台幣。但在臺灣工商界人士看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們表示,臺商不是喊回來就能回來,産業佈局的調整沒那麼容易做到。

  不能只會喊口號

  “當局要臺商回臺投資不能光畫大餅、喊口號,只講原則而沒有實質的‘政策牛肉’,這樣最終會綁死臺灣經濟。”臺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認為,臺當局希望臺商回流,總要拿出具體政策來才行,臺商只有看得到紅利才可能回來。

  大陸全國臺企聯發言人葉惠德説,中美經 貿摩擦升級確實對臺企産品出口美國有影響,但這不意味著臺企回遷島內就能避風險、降成本。“光遷一個廠要重新投入許多成本,況且臺灣各項生産要素的成本還是很高。民進黨當局的這些口號説穿了只為拼選舉,而非經濟考量。”

  三三會副會長林伯豐表示,如果用空泛的口號或一個單純的期待就想讓臺商回流、在臺灣建立産業鏈,這是難以實現的。倘若臺灣要把相關産業鏈建立起來,需要思考的層面與範疇相當多,包括技術、資金、人力等,這些內容都要有相當精細的規劃,也要有較強的執行力才能落實。“臺當局應當好好思考如何讓臺灣的投資環境變得更好、更友善、更有利於臺商進行産業佈局。”

  “五缺”問題待解決

  臺商回流的主要疑慮在哪?林伯豐説,島內的“五缺”問題仍待解決,這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

  所謂“五缺”,就是臺灣面臨的缺地、缺電、缺水、缺人才、缺勞工的問題,這些因素影響了跨國公司和臺商在島內的投資意願。

  臺企力晶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黃崇仁認為,現在民進黨當局在搞“非核家園”,如果臺商回流,那麼電在哪?還有勞工和土地方面的問題,有關部門都應提供細化資料,告訴大家解決問題的方式和舉措,這樣才能讓臺商放心回來。“我們現在在臺灣找地建廠就找得很辛苦,萬一沒電更是會嚇得要命。這種情況下,誰能沒有疑慮呢?”

  “有些生産線無法全自動化運作,需要人力協助。但是企業能否在臺灣招到足夠數量的業務員,來完成這些零組件的生産呢?”許勝雄憂心忡忡地説道。

  對於臺商回流可能引發的缺地問題,臺“經濟部次長”王美花直言,目前通過審核的臺商大多在臺灣有廠房,但後面申請回臺的企業就未必都有現成廠房與土地。假如回流數量繼續增加,那麼土地等方面的供給問題需要仔細規劃考量。

  大陸依然優勢多

  “蔡英文聲稱臺灣要拋棄‘臺灣接單、大陸製造、出口美國’的三角模式。但問題是少了大陸那一角,新的一角在哪?”陳明璋表示,儘管中美貿易戰仍在進行,但兩岸乃至全球的經濟鏈還是相互依存的,臺灣不可能單靠自己生産所有東西。

  北京大學臺籍教授林毅夫認為,相較而言,大陸仍然是臺商機遇最多的地方。“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著數量可觀的中産階級,經濟增長率在6%以上,經濟規模佔世界經濟比重的1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0%左右,發展潛力巨大。”

  許勝雄坦言,中美貿易戰對臺灣電子業是嚴苛的挑戰與考驗,從貿易戰開打以來,臺商就著手進行新的規劃與佈局。但是,大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産業供應鏈建立得非常完備,這不是其他區域可以相比的。因此要臺企從大陸完全移出,困難很大。“因為這牽涉到整個産業鏈的問題,比如生産1台電腦需要一兩千個零部件,臺灣難以完整供應所有的配件和材料。因此,這段日子雖然有些臺商的部分生産線移回了臺灣,但是相當大的部分還是會留在大陸。”

  (本報臺北5月20日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