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溫州泰順廊橋落戶臺灣南投

2019-02-25 08:3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橋上三重飛檐,橋頭亭臺相望。2月23日,來自浙江溫州的“泰順廊橋”在臺灣南投縣集集鎮舉行“圓橋”暨項目交接儀式。這種獨一無二的傳統木結構橋梁首次走出溫州,在寶島臺灣“安家落戶”。

  龍獅同舞慶“圓橋”

  由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溫州市半屏山兩岸旅遊經貿文化發展促進會、泰順縣廊橋文化協會等民間組織捐建的“泰順廊橋”,23日“圓橋”儀式後對民眾開放。

  “圓橋”儀式吸引數百名南投居民前來觀禮。儀式上,嘉賓步行至廊橋中央,主嘉賓將紅布包中寓意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五代同堂、五子登科、五福臨門的五顆竹釘轉遞給“泰順廊橋”傳承人曾家快,並由他釘上最後一板釘。

  “圓橋”禮儀完成後,兩地協會代表簽訂了交接協議書,兩岸嘉賓共同為廊橋開放剪綵。“詩畫浙江”燈彩藝術表演團還獻上了精彩的百葉龍和九獅團表演。

  百葉龍是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的傳統民俗,于2006年獲批列入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演員先手持荷花、荷葉道具邊唱邊舞,片刻後,荷花荷葉翻轉組合為龍頭龍身,變成花龍婉轉飛騰。

  九獅圖則是浙江省永康市的傳統民俗,是一種獨特的舞獅,約誕生於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年曆史。九獅圖由一個高4米,長6.5米的獅籠和9隻大小獅子組成,十余位藝人以38條長繩操控9隻獅子跳蕩翻飛,蔚為壯觀。

  歷時三年精心打造

  “這座橋完全採用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建造,純榫卯結構,沒用一根鐵釘。”非遺傳人曾家快向記者介紹,他是泰順掌握完整建造廊橋技藝僅存的兩人之一。

  3年前,南投縣與溫州達成協定,要把泰順廊橋“搬”到南投,為當地添一個新的文化地標。曾家快率團隊先在溫州做好全部橋梁組件,再將建材運到南投,與7名溫州工人兩次赴臺,歷時16個月組建完工。

  南投這座廊橋的外觀造型主要參照泰順縣西旸鎮的西洋橋設計建造,橋長43.5米,木拱跨度28米,橋寬5.5米,採用三重檐結構,離水面高度20米,完全採用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施工建設,也是在溫州以外興建的第一座“泰順廊橋”。

  據介紹,在泰順各種造型的廊橋中,以這種編梁木拱橋最具文物綜合價值,被橋梁學術界稱為“古老概念的現代遺存”,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種類,也是世界橋梁史上獨一無二的種類。2009年10月,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兩岸文化交流之橋

  南投縣縣長林明溱致辭時表示,浙江和南投向來有良好的交流往來,此次來自浙江的“泰順廊橋”成為南投新的歷史文化地標,體現了“兩岸一家親”的情感。兩岸血脈相連、語言相同,要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好好交流,增進感情。

  浙江省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副會長許澎表示,浙江把“泰順廊橋”“搬”到臺灣南投,是希望把共同的中華傳統文化生動地展現給廣大臺灣同胞。希望落成的浙江“泰順廊橋”成為兩岸文化交流之橋、友誼之橋、鄉親鄉情鄉愁之橋,不斷推動浙臺兩地的文化旅遊交流,促進兩地同胞的心靈契合,增進對“同根同源”文化的認同,共同維護好兩岸同胞的精神家園。

  溫州市半屏山兩岸旅遊經貿文化交流會顧問諸葛啟釧表示,此次落成開放的“泰順廊橋”是第一座建在溫州以外的木拱廊橋,體現出兩地間的深厚情誼,希望這座連心橋成為助推當地經濟的發展之橋,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文化之橋,成為牽起情感紐帶的友誼之橋。

  南投居民陳女士對記者説,“泰順廊橋”外觀很美,充滿傳統韻味,而且建築風格和旁邊的武昌宮非常協調,南投能擁有這樣一座橋,她覺得很好,希望廊橋能為南投吸引更多遊客。

  (本報臺北2月24日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