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祭祖與團圓,臺灣年夜飯吃點啥?

2019-02-04 13:12:00
來源:上觀新聞
字號

  

  摘要:它留在舌尖上的是肥美、鮮香,回味無窮,而刻在心目中的是一種難忘的傳統、記憶與文化。

  那一年,受臺灣文友阿文的誠邀,去臺北過年。終於能見識到舌尖上的臺灣除夕年夜菜了,令“饞貓”眉飛色舞。

  抵臺的第二天即農曆除夕。那天吃完午飯,阿文家裏的女眷們紛紛身係圍裙,忙碌起來。身為全家的總指揮,經常來往于兩岸的阿文自喻為臺灣版“家庭春晚總導演”。“總導演”一開腔,就語出驚人:“年夜飯就是團圓飯。一年到頭全球各地的臺灣郎在外打拼,可除夕之夜必須趕回臺灣,圖的就是能吃一頓親人烹煮、熱氣騰騰的年夜飯。這一頓飯無論如何必須在家裏吃!”

  阿文知道我此番來意,聊起年夜菜十分來勁。按臺灣古老傳統,吃年夜飯與祭祖合二為一,離不開“老三樣”,即雞、海魚與三層肉(也就是豬的五花肉)。因為要祭祖,除了三層肉,雞與魚都得完整。

  將宰殺乾淨的整只雞浸入冷水,冷水與雞用大火加熱到沸騰後,即刻上蓋關火繼續燜,等到水涼後才可取出。整雞拜祖後斬成塊,沾點蒜蓉、醬油或是辣醬油後食用。此雞必須是養足4個月的山地散養母雞,吃起來才鮮嫩肥美。年夜飯須有雞,除祭拜外,還大有講究。在閩南語中“雞”與“家”同音。閩南語俗諺:“呷雞起家”,意謂來年發家興旺之意。

  由於祭祖過程較長,魚為了保鮮,先上漿油炸。祭祀後,在已冷的炸魚上淋些許用洋蔥絲、薑絲、胡蘿蔔絲、木耳絲、青椒絲、紅辣椒絲一起翻炒過的熱騰騰芡汁。這就是臺灣年夜飯必備的“五柳枝魚”。這道魚菜顏色艷麗,口味酸甜,須留頭尾,意味著有頭有尾,年年有餘。這風俗與大陸相同。

  臺灣民間視五花肉是豬肉的精華。臺灣年夜菜中的“筍絲扣元寶”是經典菜色。所謂元寶即豬蹄膀,閩南語稱之為“腿庫”。“筍絲扣元寶”就是紅燒蹄膀配筍絲。發酵過的筍絲略有酸味,可減少蹄膀的油膩感,讓人百吃不膩。

  男主人道完年夜菜的“理論真諦”,該輪到“廚房達人”文太太來談“烹飪心得”。按照臺灣風俗,年夜飯的佳肴多數要油炸。油炸便於保存,亦是富足的象徵:炸的越多就越興旺,未來一年定富裕有足。

  而此類菜款中,“剁肉丸”舉足輕重。文太太從冰箱裏取出大塊鮮肉,先一一切成塊,再左右手各執一把鋼刀,飛快剁成肉泥。剁肉時,她透露一個小小的秘密,現在能用絞肉機絞,但絞肉機只會將豬肉攪得碎碎粘粘。一定得用兩把重刀剁,剁出來的肉才會幹爽,拿來炸丸子才吃得到肉的香味。

  她將肉泥剁細後,放入不銹鋼大盆,打入3隻鴨蛋,加點麵粉,經一番攪拌甩打後,便開鍋油炸。此時達人左右手開弓,左手擠出肉丸,右手用湯匙將肉丸刮進油鍋開炸,同時不停鏟動下鍋的肉丸,以免擠壓在一起,隨後飛快用大筷子,將炸好的肉丸夾到大勺子上瀝油……這一連串的動作一氣呵成。

  臺灣年夜菜中“炸春卷蝦”必不可少。將薄如蟬翼的春卷皮鋪好,撒上花生粉,擺上切成細絲的高麗菜、小黃瓜、胡蘿蔔,再隆重放入已經挑去泥筋、整條燙好的蝦,最後再撒一層花生粉,包好放入油鍋快火炸。同樣是油炸,“炸排骨酥”須慢工出細活。將排骨剁好,加入醬油、糖、甘草粉、白胡椒粉、五香粉、切碎的蔥頭等,先腌一天。炸之前再打兩隻鴨蛋,拌勻裹上地瓜粉,下鍋炸至金黃。

  擺上桌的臺灣年夜菜如此豐盛、琳瑯滿目。用“總導演”的話來解讀,它留在舌尖上的是肥美、鮮香,回味無窮,而刻在心目中的是一種難忘的傳統、記憶與文化。

  (作者繫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