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臺商張如君:兩岸應加強“文化力”的對接

2018年02月05日 11:01:00來源:台灣網

  【題記】2017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親歷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仍在續寫“兩岸一家親”的同胞親情。

  

  張如君。(台灣網發 北京新如君文化有限公司供圖 )

  【人物小傳】張如君:臺灣知名演員,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新如君文化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全球城市形象大使暨全球城市小姐(先生) 創辦人。曾主演臺灣最受歡迎、回放次數最多連續劇《媽祖》《觀世音》女主角,主演電影《超級模範生》《爺爺的家(流星雨)》。此外還任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教授,中華全球城市選拔協會理事長。出版作品有《神明眷愛的女兒》《選美尤物——非你莫屬》《美權至上》等。

  台灣網:兩岸開放交流30週年,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也有了相當長的時間,臺商群體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一名長期在大陸工作的臺商,請談談這些年您的感受。

  張如君: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覺大陸一直在進步。當年我來深圳時,它已經是一個熱鬧的大城市,但那時它的公共交通還不完善,擁擠的公交車上總是悶熱、有味道,堵車的時候更讓人覺得回家的路很漫長。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不只是公交改善了,地鐵也建成了,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城市的環境衛生得到了極大改善,乘客的素質也很好,都很注意旁人的感受。

  我還明顯感受到大陸的投資環境有很大提升,過去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創業,經常找不到合適的諮詢渠道,因不了解大陸法律,發生糾紛了也不知道找什麼部門求助。但現在伴隨網際網路的發達,以及更多“一站式”的公共服務,使臺企極大地減少了營運成本和不必要的風險,簡言之,感覺更加便利,同時也有消費糾紛的處理機制。

  台灣網:您目前在大陸開展全球城市形象大使暨全球城市小姐(先生)選拔大賽,當初是什麼念頭促使你來在大陸開展這項事業的?

  張如君:我2014年從天津南開大學畢業,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這開啟了我另一層視野。從南開畢業後,我原本要回臺灣一個社區大學做老師,後來決定來北京發展,這是因為看到大陸良好的發展勢頭。由於我本身是選美出身,因此在北京成立“全球城市小姐(先生)選拔大會”,目前,我還有計劃設立“淑創學院”。

  一開始,在大陸開展事業確實碰到諸多障礙,在北京的第一次比賽差點胎死腹中,那時我還在南開讀博,當時毅然決定協助北京的主辦人,重整選拔相關事務,包括重新尋求贊助廠商、簽訂合同等事宜,最後終於如期舉辦。

  台灣網:據了解,全球城市小姐(先生)選拔大賽中一直融入公益元素和兩岸交流的內容,您能介紹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張如君:全球城市小姐(先生)選拔大賽提供兩岸年輕人在才藝表演,儀態素養等方面的交流平臺,秉持“一個人,就能有改變世界的力量”與“珍愛地球 城市出發”的宗旨,鼓勵兩岸青年朋友塑造友善、和平、奉獻的公益慈善形象,成為所屬城市環境保護和觀光文化的代言人。

  大賽在公益合作方面,與聯合國千年目標公益主題活動組委會實行全面戰略合作,讓賽事的公益屬性得到有力支撐,優秀選手將作為公益事業的積極推動者和踐行者,我們曾動員七十位佳麗,下鄉濟貧扶弱。

  台灣網:現在都在講“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您是怎麼理解社會融合發展的?

  張如君: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是個很自然的過程,這也將帶來在就業等方面的社會融合,這對臺灣有很大幫助。

  我認為兩岸關係形勢越複雜,越需要兩岸民間加強交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基在基層,動力在民間,尤其這幾年隨著兩岸新生代的成長,通過媒體的傳播,兩岸根本沒有距離,年輕人在網路上可以交友、交流,互相了解。

  台灣網:您對兩岸青年交流有什麼建議?

  張如君:我建議選拔優秀的臺灣青年到大陸就讀重點大學,成立跨兩岸的臺灣青年社團組織,如“福建臺青會”“廣東臺青會”“上海臺青會”等具有産官學合作性質的平臺,提供各類資訊渠道,讓臺灣青年能更快了解大陸,並以此作為反映意見的渠道。甄選國企、臺企,以及市民服務機關,與臺灣的大學或民間社團簽訂産學合作計劃,讓臺灣青年得以享有多次進出的工作簽證。

  鼓勵臺灣青年到大陸各城市旅遊,在各城市設立或指定“臺灣青年會館”,以較經濟實惠的價格,通過網路或臺灣的旅行社來發行“臺灣青年套票”,套票包括交通、住宿及國家重點文物或景點的門票、導覽,並結合“打工換宿”“遊學”“半工半讀”等方式,讓臺灣青年對大陸産生融合的向心力。

  台灣網:現在很多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您作為一名來大陸創業的臺灣同胞,對打算來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張如君: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首先要在心理上認同大陸,即希望兩岸共存共榮,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友善態度,還要有對不同地區文化的包容力與生活上的適應能力,要堅強樂觀並且勇於嘗試各方面的挑戰,能和週遭的人打成一片。

  對於那些想要到大陸創業、謀求發展的臺灣青年,我建議他們首先要有一個對大陸再認識的過程,要能看到兩岸的差異,進而求同化異,這有助於開闢大陸市場、在這裡站穩腳跟。其次是要有一個對自身再認識的過程,認真審視下自己的個人準備,包括專業能力、創業資金,以及對大陸市場的了解程度等,要能理性評估新創事業的市場性。

  台灣網: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涉臺部分提出“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您是否關注了此次大會,對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以及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您有什麼期待嗎?

  張如君:作為一名在大陸謀求發展的臺商,我希望兩岸和平,勿起爭端,所謂“合作兩利,不合則蒙其害”,和平發展是最根本的。我期待兩岸在各個領域有更多的溝通與合作,我建議未來兩岸要加強“文化力”上的對接,除了要有更多樣的交流活動,還可以發掘和創造文化商機,透過這些商機,讓兩岸民眾、特別是年輕人透過創新、創業的項目展開闔作交流。

  目前,臺灣地區文化主管部門正發展所謂“臺灣主體文化”,企圖用意識形態教育豎起兩岸文化壁壘,對於兩岸文化交流則漠不關心。對此狀況,我期望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兩岸文化領域能有更多交流,特別是要通過兩岸各級學校的持續交流來加強兩岸年輕人的感情,加深臺灣青少年對同胞之情,以及中華文化大家庭的認知。(台灣網 王怡然)

  【相關背景】北京新如君文化有限公司:全球城市形象大使暨全球城市小姐(先生)組織承辦指導單位,專注于禮儀培訓、美學經濟、整合行銷、企業管理等領域。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