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人物】窺探傳奇臺商李瑞河:我不是愛臺灣太少,而是愛整個中國更多

2017年12月27日 17:02:00來源:台灣網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一家親”的見證者、親歷者和推動者,仍在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而努力。

  【李瑞河簡歷】1935年出生於臺灣南投縣名間鄉,茶農子弟。1953年(19歲)由茶農變為茶商,跟隨父親在高雄岡山開辦“銘峰茶行”。1961年(27歲)獨自創業,在臺南創建“天仁茗茶”。1968年(34歲),天仁茶業有限公司成立。經過30年奮鬥,擁有17家天仁關係企業,總資産一度超過40億元新台幣。1990年(56歲),事業正直高峰,遭遇金融危機打擊,旗下“天仁證券公司”虧損30億元新台幣。事業歸零,人生差一點走到盡頭。但誠實守信,勇於擔當,一肩扛起所有責任,變賣家産償還債務。1993年(59歲),年近花甲,重新出發,選擇到祖國大陸再次創業,創辦“天福茗茶”,以求“西山再起”。8年後(2001年,67歲),重掌臺灣天仁集團帥印,成為兩岸兩個最大茶業集團掌門人。18年後(2011年,77歲),天福茗茶在香港上市。期間,陸續創辦天福茶博物院、天福茶學院、“唐山過臺灣”石雕園等,享有“兩岸茶王”、“世界茶王”稱號。李瑞河的一生,創造了茶的美麗神話,譜寫了盪氣迴腸的人生傳奇。

  天福集團創辦人李瑞河先生在其83歲生日當天,接受台灣網記者專訪。(台灣網 張玲 攝)

  記者:何建峰

  在中國大陸,天福茗茶的知名度或許高過其創辦人李瑞河;但認識李瑞河的人,一定能夠被他豐富的傳奇經歷,被他一葉入魂、人茶融一的境界,被他愛國愛鄉的濃郁家國情懷所感動。

  200多年前,先祖從福建漳浦遷居臺灣南投,世代以種茶為生,到李瑞河已歷經7代,但清貧依舊。或許,這是促使他“變種茶為賣茶,變茶農為茶商”的內在動力。

  1960-198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錢淹腳目、榮華富貴,李瑞河由茶起家的事業一舉沖天,但“行外人幹行內事”的嘗試卻也讓他輸得一敗塗地、一切歸零。

  1993年,年近花甲,跨越海峽、西山再起,李瑞河回到祖國大陸二次創業,創辦天福集團。20多年間,在大陸建成9大主要生産基地、1200多家天福茗茶直營店,還創辦了全球最大茶博物院、全球首家茶專業高等院校,以及多個茶主題高速公路服務區。天福茗茶的企業品牌、文化品牌,已伴隨縷縷茶香深入人心。

  83歲生日當天,李瑞河深情地説,我們國家花了六七十年時間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自己不僅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他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兩岸統一;希望家鄉臺灣未來可以成為全中國人的“桃花源”,那裏充滿人情味,那裏安定、文明、熱情……

  青年得志、中年破産

  ——成功的榮耀全體共用,失敗的責任我肩獨擔

  1945年臺灣光復時,李瑞河11歲。大概也是這個時候,他就得在自家茶園茶樹的間隙中牽牛犁地,種些地瓜。在更小的時候,他與祖母等長輩勞作于茶園,採茶季節為父親、叔伯們送茶水,搖晃著小身板吆喝著“大家來吃茶喔!”

  傳統農業社會,人們是樸素的,但更是清貧的。李瑞河的父親18歲、母親17歲時結婚,第二年生下了他;此後多年間,父母陸續為他帶來了3個弟弟、5個妹妹。“農業社會需要人啊,所以年輕小夥子要早結婚娶媳婦、早生幾個孩子來幫忙種茶做茶。”

  他還清晰記得,小時候全家人的柴米油鹽都要仰仗茶葉,但臺灣光復後的幾年,由於久經戰亂和日本殖民當局統治的盤剝,老百姓生活困頓,茶葉賣不出去,到過年了家裏還堆積著五六百斤。

  “種茶葉一年,辛辛苦苦,沒人要的話,還不如種地瓜,起碼能充饑啊!”十幾歲的李瑞河向父親建議,去臺灣南部城市開茶葉店,只要開門做生意,就能“日日進財”。1953年,19歲,李瑞河在高雄岡山開辦“銘峰茶行”,“日日進財”四個大字被他寫在了門上。

  李瑞河並沒有像父親一樣很早結婚,這與他的家庭條件有關。與他一起服兵役的戰友們陸陸續續都結婚了,26歲的他卻依然打著“光棍”。經人介紹,李瑞河鼓起了勇氣登門向“有錢人家”提親。這家人的女兒,也就是後來李瑞河的老婆,父親是高雄縣議員,娶了兩房,生了11個孩子。

  “我年輕的時候很帥的,我老婆對我印象很好!”這給了李瑞河底氣,但當時與準岳父的對話還是不免讓他脊背冒汗。“岳父問我家裏幾個孩子,我就説兄弟4個;他又問有沒有姐妹,我只好如實説還有5個妹妹。這時,岳父的臉色一下子變了!”李瑞河察出端倪,怕是岳父覺得他家孩子多,條件不好,就靈機一動回應道:“我家世代種茶,現在高雄開茶葉店,將來兄妹9人一人開一家,就可以組成茶葉公司,把您女兒娶過去就可以做老闆娘了!”年輕人的魄力感動了岳父,李瑞河成功“騙婚”。

  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李瑞河並非信口開河,他的茶葉店果真開了很多家。“從60年代到80年代,這三十年間,兩蔣時期,臺灣省吃儉用,經濟成長很快,為後來的繁榮打下了基礎。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大家有錢了就願意消費茶葉。我碰上了好的時機,慢慢做起來16家的關聯企業,每一家都在掙錢。”李瑞河的店舖在島內遍地開花,陸續創辦了天仁茶廠、天仁茶園、陸羽茶藝中心等,40億元新台幣規模的“天仁集團”應運而生。當年誇下海口的承諾,得以實現。

  在經歷三十多年的經濟騰飛後,臺灣異常繁榮的股市,讓好勝心強的李瑞河有了新的想法。“當時連到菜市場買菜的老太婆,路過證券公司買一張股票,第二天賣掉就能掙錢。全民都在炒股。”李瑞河回憶説,1988年8月8日上午8時8分8秒,包括他在內的8位董事,一起為“天仁證券公司”剪綵。但讓他預料不到的是,這一連串8個“8”,非但沒有帶來發財好運,卻隱伏危機,成為他事業與人生的轉捩點。臺灣股價指數從1988年初2000多點,一路漲到“天仁證券”開幕時的八九千點,之後更是在1990年2月12日攀上12682點的峰值。但此後,股市急轉直下,當年9月重回2000多點。加上天仁證券“丙種墊款”的違規操作,總計虧損30多億元新台幣。

  “事情發生後,我以為是在做噩夢,噩夢醒後就會沒事。”李瑞河坦言,當時他把自己關在一棟樓房第8層的房間,想過跳樓自殺,但一邊是有很多股東、投資人的虧損需要他去處理,一邊是如若自殺不成反倒為家人親友徒添負擔,“我必須要以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成功的榮耀全體共用、失敗的責任我肩獨擔,我寧願做一個清清白白的窮人。”李瑞河變賣所有財産,最終把債務處理乾淨了。

  就是這樣一個成功商人,敗在了虛無縹緲的股市上。“失敗的真正原因是我們外行,我好勝心強,沒有危機意識。做茶葉或者其他行業也許可以,但金融行業真不是那麼容易,隔行如隔山。”

  1990年,李瑞河把一輩子掙的錢都賠光了。此後兩年,他“沉寂”商海。

  每一位臺商背後,都有一段值得娓娓道來的故事,都有一種值得感佩的奮鬥精神。而李瑞河在祖國大陸的創業史,不僅極具傳奇色彩,更猶如其所經營的茶業一樣,令人回味無窮。(圖片翻攝自天福集團宣傳冊)

  西山再起、茗揚世界

  ——祖國大陸開創事業第二春

  實際上,在因天仁證券虧損破産前,在事業最興盛的時候,李瑞河就一直想著“立足臺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多次把目光瞄向了海峽西岸的祖國大陸。兩岸開放探親後的第二年,1988年,李瑞河本人或指派企業高管帶隊多次赴大陸考察投資環境。

  李瑞河赴大陸投資的意向,驚動了臺灣當局高層。李登輝為此“召見”李瑞河,以“熱愛臺灣”的名義,當面要求他不要“西進”,應該“南向”。從商人的角度考慮,如果“南向”能夠賺錢也未嘗不可。但後來的實踐表明,這條路根本走不通。“我到東南亞考察了一遍,發現喝茶的人不多。”李瑞河説,“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大陸人口12億,三山五嶽,茶類品種很多;東南亞華人最多的越南,也不過600萬。”他認為,去東南亞做別的行業是否成功尚屬未知,但做茶業一定會“完蛋”的。

  李瑞河表示,經歷“天仁證券”危機後,他比較好的選擇只剩下兩個:一是選擇退休,離開傷心地,去美國養老;二是選擇痛定思痛,重新創業,再次站起來。不服輸、不放棄的性格使然,李瑞河選擇了在大陸開創事業第二春的決定,“如果要重新再起來的話,我就只能選擇祖國大陸,這已是我唯一的生存之道。”

  當時,臺灣當局反對臺商到大陸投資,茶葉被列入限制類。在好友江丙坤(後任臺灣海基會董事長)建議下,李瑞河成功申請了美國綠卡,以外國投資者身份繞過臺灣當局的限制。

  來大陸後,李瑞河起步于福州市優山茶場,這是1972年建場、由福州農墾局主管的國有農場。場部設在630米的山凹處,總面積1萬多畝,茶葉1200畝。雙方議定進行合作,生産照舊,銷售則由李瑞河團隊負責。他成立的新公司,取名“天福”,即“天仁”的“天”加上“福建”的“福”。大旗既樹,天福的事業從此奠基展現宏圖。

  優山茶場的老員工清楚記得,李瑞河是全場最忙碌的人,經常在第一線監督,有時在茶廠內操作,有時開著拖拉機巡視,教員工如何採茶、制茶。花甲之年的李瑞河,仿佛回到青壯年,他的標準打扮是穿一件寬鬆襯衫,頭戴斗笠,肩批汗巾,風風火火奔走于茶園,勞作在車間,地地道道成了一名普通農民、熟練工人。或許,他的員工們當時並不知道,這曾是一位身價數十億、叱吒臺灣商壇的大老闆。

  李瑞河起初的計劃是,在大陸種茶、制茶,利用相對低廉的成本優勢外銷到日本、臺灣等地。但後來的失敗,讓他改變策略,轉型內銷。經驗告訴他,大陸茶業産銷方式50年不變,屬於傳統模式,缺乏競爭力;引進臺灣天仁茗茶的服務和銷售風格,應能穩操勝券。“如果不轉型做內銷,外銷又沒有出路,天福只能坐以待斃。”

  1994年的勞動節,李瑞河在福州市開了第一家天福茗茶直營店,第一天的營業額69元,賺的錢連人員工資都不夠。但他堅持認為,只要茶葉的品質好、包裝好、門面好,還有服務態度好,總會賺錢的。接下來的兩個月裏,他又在福州開了2家店,漳浦店同時試營業。

  此後,李瑞河只用了5年的時間就完成了10年開100家天福茗茶直營店的計劃。迄今,天福集團在大陸建成9大主要生産基地、1200多家天福茗茶直營店,還創辦了全球最大茶博物院、全球首家茶專業高等院校,以及茶葉食品公司、茶具公司和多個茶主題高速公路服務區。1997年美國溫哥華APEC、2001年上海APEC、2005年韓國釜山APEC、2009年新加坡APEC、2014年北京APEC均採用天福茗茶作為指定用茶或饋贈禮品。外界冠之以“兩岸茶王”、“世界茶王”名銜,美國林肯大學還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可以説,天福茗茶的企業品牌,已伴隨縷縷茶香深入人心、茗揚世界。

  李瑞河在大陸如何經營天福,如何取得巨大成就的過程,在《李瑞河傳奇》一書(國際華文出版社出版)中多有詳述。正如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該書序言中所説,“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鬥志魄力,將‘困難’兩字逐出他的腦海。他知人善任,用心培訓幹部,適才適所,化除歧見、型塑團結,廣納天下英雄好漢為茶事業發展、茶文化弘揚,共同打拼。一路創下無數不可能的奇跡,事業版圖也因而拓及教育領域,就像當年黃埔建軍般培養茶界尖兵,為締造21世紀是中國、茶的世紀做先鋒。無論眼光、魄力、胸襟,以及對茶事業永不放棄的執著,都令人激賞,敬佩不已。”

  如今,李瑞河回憶往事,輕描淡寫地笑著對記者説,“我五十六七歲遭遇危機,快六十歲跑來海峽西岸的祖國大陸,人家是東山再起,我這是西山再起啊!”

天福集團“唐山過臺灣”石雕園內的“拓荒”雕像。(圖片翻攝自天福集團宣傳冊)

  薪火相傳、繼往開來

  ——盼年輕一代倡導茗風,傳播華夏文化

  在廈汕高速公路上,來往的車輛離天福服務區5公里外,乘客遠遠就能看到一座巨型雕像。這座雕像名為“拓荒”,塑像為30多歲男性,高18米,重600多噸,由390多塊漳浦花崗岩雕塑拼裝組成。拓荒者腰間挂著鐮刀,雙手奮力揮起洋鎬,從頭頂上向下砸去。而它所在的區域,被李瑞河命名為“唐山過臺灣”石雕園。這不禁讓人遐想,大陸的先人們到臺灣,篳路藍縷、披荊斬棘開發土地的拓荒精神,也是在提醒後輩們繼承其勇於開拓的優良傳統和大無畏的氣概,珍惜並進一步創造美好未來。

  李瑞河回憶,在他30年前往返兩岸的時候,他的一個伯父就囑託他回大陸一定要去祖籍地看一看。“1988年我跑到福州去找,沒找到;1989年才在漳浦找到了,才真的落了根了。”他説,他們的祖先當年遷臺前所在的那個村子,現在大概2300多人口就有2200多姓李的。後來,連戰、吳伯雄、林洋港、江丙坤等人來大陸尋親,都得到了李瑞河的熱心協助。如今,李瑞河一年當中大概有十個月住在福建漳浦,另外兩個月回臺灣居住。他説,待在漳浦很舒服,不管是氣候,還是風俗人情,與臺灣南投縣並無二致,都給了他“家”的安定感。

  李瑞河的先祖200多年前遷臺,歷代種茶,生活清貧。經歷了從日據時代到臺灣光復,從海峽阻隔到兩岸開放交流,從事業巔峰跌落到西渡大陸重現輝煌,從尋根問祖到定居福建,李瑞河或許更能夠體會到“薪火相傳”的深意。

天福集團茶博物院內的“薪火相傳、繼往開來”雕塑。(圖片翻攝自天福集團宣傳冊)

  他一手創辦的全球最大茶博物院——天福茶博物院,由主展館(展示茶的歷史及産銷狀況,世界茶情及天福集團發展歷程)、茶道教室、日本茶道館、韓國茶禮館和書畫館等5個主要部分組成。博物院大門內的廣場上,一座巨大的雕塑引發過客駐足瞻仰。這座雕塑名為“薪火相傳、繼往開來”,構圖為:老牛帶著壯牛,拉扯前行;車上坐著一對父子,後面載著疊得很高的茶包;看到已有能力負重任的壯牛,老牛放心地轉過頭來,仿佛在作卸任前的叮嚀;父親把鞭子交給兒子,臉上寬心的笑容充滿著對兒子的期望;兒子則滿懷信心,準備揚鞭前進。

  這座雕塑的創意來自李瑞河少年時的記憶。那時,他蹦跳著坐上牛車,陪同父親運送茶葉。牛車運茶已成為歷史,但在李瑞河印象中,是那麼的鮮活生動。

  全國第一所茶專業高校——漳州天福茶學院(現名“漳州科技學院”)的創辦,或許是李瑞河踐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最為堅實的一步。2007年9月29日下午,茶學院開始了其創校後的第一節課,授課人正是李瑞河。當時,全校505名學生,80%以上來自農村。“我也是農民子弟,在你們這個年紀時,卻因為家境貧困,勉強讀到初中畢業,就出來掙錢了”,李瑞河跟學生們分享,“讀初中時,經常交不起學雜錢,忍饑挨餓。升初三時沒錢註冊,晚上借住在同學家,三天沒飯吃。第四天父親寄錢來了,趕緊去買了一碗陽春面吃,至今還記得那味道真香。”李瑞河後來由種茶轉為賣茶,歷經艱辛,憑著誠信和不服輸,事業一步步發展。他勉勵他的學生們,家境貧寒不要緊,這反而可以激勵我們更加努力,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的前程。

  提到為什麼要創辦這所學校,李瑞河説,茶是中國人的“國飲”,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其中蘊含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厚重文化和深遠智慧。而要繼承和發揚,不能沒有人才。“為了振興中國茶産業,在全球推廣中國茶、弘揚茶文化,我們決心將天福茶學院辦成中國茶業的‘黃埔軍校’,為中國茶業的發展培育更多具有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

  2017年該校畢業生超過1300人,“每一個畢業生可以得到7個就業機會”,李瑞河自豪地説,在臺灣,差不多一半多的畢業生找工作很困難。相對於眼下找到不錯的工作,李瑞河其實更希望學生們將來作為“茶葉大使”、“和平使者”,能夠到世界各地倡導茗風,傳播華夏文化。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年大計一壺茶。“我李瑞河何德何能,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我是臺灣南投山上一個茶農的兒子。但後來大家送給我一個‘世界茶王’稱號,以茶會友、廣交世界朋友嘛。”

  瑞草堂,“金雞一鳴水先沸,旭日東昇茶溢香”。李瑞河先生在福建漳浦縣城外大山深處的居所。(台灣網 何建峰 攝)

  愛國愛鄉、做中國人

  ——我不是愛臺灣太少,而是愛整個中國更多

  “我已經放棄美國綠卡,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2009年3月,李瑞河向天福的員工們宣佈這一重大消息。

  如今回想起這段往事,李瑞河對記者説,當初實屬無奈之舉,茶葉被臺灣當局列入限制類貨物,不準“登陸”,他只能以“美籍臺商”的身份繞行回大陸投資興業。過去,手持美國綠卡,仿佛有了“保護傘”,萬一齣了事,可以跑到美國使領館尋求庇護。可是一路走來,他發現,這“保護傘”根本就沒起過作用,倒是臺胞證更好用,“我有了臺胞證這張‘紅卡’,何必要綠卡呢!”

  從出生到現在,80多年,李瑞河歷經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光復、新中國成立,看到我們的祖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全部過程。“祖國大陸改革開放步伐平穩,實力日益強大,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感到很自豪。”李瑞河認為,尤其重要的是,近些年來,中國人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堅定我們所要追求實現的偉大目標。

  他説,“全世界正在形成‘哈中國風’,國運盛則茶事興,現在正是把健康、和平、和諧的中國茶推廣到全世界的好時機。”

  李瑞河回憶,三十五年前,他就夢想“絲路重走一遍”,要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開滿“天仁茗茶”店舖。“沒想到,三十年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看來總書記是要幫我實現這個夢想了,我的這個‘茶人夢’、‘中國夢’!”

  據他介紹,配合“一帶一路”倡議,天福茗茶未來五年內計劃將直營店總數增加到超過5000家,不算現在已有的1200多家,還要新增3800家左右。83歲的李瑞河信心滿滿,即便只在國內開店,從一二級城市到縣城,每個地方開一家,10000萬家都不算多。“漳州科技學院茶學院一年畢業400個學生,5年就會有2000個,我自己再培養2000個幹部,沒有問題的!”

  不過,因為過去二十多年來在祖國大陸的經歷,李瑞河時常被島內一些媒體冠名“賣臺”。對此,他倒顯得很從容,“有人説我不愛臺灣,但我是臺灣人,我在臺灣出生,在臺灣受教育長大,我會不愛臺灣?!誰不愛自己的家鄉?!”

  他開玩笑説,自己的三個兒子,老大娶了福建姑娘,老二娶了黑龍江姑娘,老三娶了貴州姑娘,“有人説我‘被統戰’了,到底誰‘統戰’誰呢?他們的孩子都姓李啊!這就是兩岸一家親嘛!”

  李瑞河坦言,他不是愛臺灣太少,而是愛整個中國更多!臺灣人來自祖國大陸,臺灣茶也來自祖國大陸,“這就是歷史,騙不了任何人的。”即便是在商言商,李瑞河表示,祖國大陸13億同胞,臺灣2300萬,“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做怎樣的選擇,“我又不笨!大陸的市場太大了,只要肯吃苦,多流汗,絕對有回報。”

  其實,近些年來,李瑞河一直在默默為臺灣青年的發展做盤算。天福集團每年都在吸引臺灣青年才俊,漳州科技學院也在招收臺灣學生,配合大陸對臺灣青年的優惠政策,他們過來天福,只要實習一年,經考核合格即可開天福茗茶加盟店,兩三年內就會實現盈利。“今年我在臺北、臺中那邊招了16個臺灣年輕人來天福集團,明年我計劃招100個!”

  “其他地方的年輕人,要加盟天福茗茶直營店,需要在天福服務十年;茶學院畢業的也要五年。臺灣青年只要一年就可以!”

  李瑞河作為長者,他殷切希望臺灣的年輕人“走出來”,不要躺在父輩們創設的溫室裏,“那是在浪費生命,浪費前程。”他也奉勸這些年輕人的父母讓孩子們出來闖,“別寵壞了下一代。”

  對自己家鄉臺灣的期待,李瑞河説,臺灣很美麗,不僅是日月潭、阿里山、太魯閣,因為比它們還要好看的大陸景觀很多很多,比如千島湖、九寨溝、張家界,臺灣真正美的是人!“臺灣人熱情、好客、禮貌,這是臺灣的本錢,要好好保存。”

  他意味深長地説,“臺灣真的要與祖國越走越近,融合在一起,發揮自己的特長,就像美國的夏威夷一樣,未來可以做全中國人的‘桃花源’,那裏安定、文明、熱情……”

  採訪將要結束時,李瑞河先生對記者説:“時間快到了!時間快到了!”(台灣網 張玲 攝)

  工作素來嚴謹,對時間的把握精準到以分秒計的李瑞河,在採訪將至結束時説:“何記者,時間快到了!時間快到了!”這似乎又是一個雙關語:“你們不要著急,按照祖國大陸目前的發展勢頭,有中央正確且堅定的對臺方針政策,時間真的快到了!”

  記者將要告別,李瑞河老先生嘆道,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夠看到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天下分久必合,時間真的快到了!”

  (注:本文部分資料引用自《李瑞河傳奇》,嚴利人著,國際華文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二版)

[責任編輯:何建峰]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