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第三勢力生存空間狹小 兩岸學者指未來發展待觀察

2018年02月01日 08:51:00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北京1月31日電 (楊程晨 夏守智)多位兩岸學者1月31日在北京表示,第三勢力在臺灣界定模糊,完全脫離藍綠陣營的政治團體生存空間狹小;隨著政治版圖發生變化,第三勢力的未來發展待觀察。

  圍繞話題“臺灣第三勢力的現狀與前瞻”,民革中央第二十三次兩岸青年觀點論壇當日在北京舉行。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研究員王鴻志指出,臺灣第三勢力這一概念較早出現于2006年“倒扁運動”,當時相關力量曇花一現,但該議題值得長期觀察。廣義上理解,第三勢力指島內政治光譜藍綠陣營以外的勢力,其訴求不拘泥于統“獨”、可以是某特定社會話題。眼下,世界部分地區反建制的潮流暗涌,臺灣反“獨”及所謂“維持現狀”的兩股力量相互制衡,加上新媒體的傳播手段變化,給了擅長劍走偏鋒的第三勢力以成長可能。

  臺灣學者劉性仁則認為,第三勢力在臺灣是浮動概念,島內政治生態長期二元對立、社會輿論習慣性標簽化等特點讓該勢力難以生存。臺灣的選舉以政黨及選舉人為導向,標榜自身“非藍非綠”或走“中間路線”的第三勢力並無活動空間。

  財新傳媒國際部主任徐和謙認為,臺灣傳統政黨對選民的捆綁度正在降低,議題導向逐漸佔據上風。第三勢力應拉開政治光譜縱深,打開所關注議題的覆蓋度,在包括空污治理、食品安全、文化教育和技術創新等議題上推動兩岸交流合作。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田飛龍指出,臺灣政壇的第三勢力主要從藍綠陣營中分化出來,碎片化現象明顯,與原體制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缺乏鮮明路線、綱領及組織機制。為此,該勢力需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論述,凝聚和培育青年力量,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任職于臺盟中央聯絡部的鄧偉認為,未來,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臺灣青年或能成為超越兩黨格局的第三勢力,超越、監督兩黨。歷史中,丘逢甲、蔣渭水、李友邦、陳映真等人都在追求中華民族復興,只不過,他們遭遇的時代不同。新時代的臺灣青年應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業。

  作為特邀嘉賓,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政黨政治研究所所長陳星在點評環節説,時至今日,用泛藍泛綠的視角分析政黨或統或“獨”的功能已然弱化。第三勢力曾經的興起是依靠個別人物,今後該如何轉型還撲朔迷離。統“獨”之外,未來思潮的分化情況會決定這股勢力的將來。(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