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人物】從阿里山到海河畔 津門臺商領航人羅文德的27載"兩岸故鄉"融合路

2017年11月03日 15:37:00來源:台灣網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有這樣一群人,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親歷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仍在續寫“兩岸一家親”的同胞親情。 

  羅文德,天津百里富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現任天津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紮根天津27年的他,見證了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滄桑巨變。(台灣網 扶海濤 攝) 

  台灣網11月3日天津訊 (記者 王思羽)“你到大陸就是去‘找死’!”27年前,當羅文德計劃登陸投資時,島內個別“同行”曾給出如此“忠告”。但彼時在臺灣南部經營鑄造業的羅文德已沒有太多選擇,島內的用工荒加上原料供應等難題,逼得他幾乎沒退路。1990年,幾近背水一戰的羅文德毅然登陸闖津門,現在回想起來,他坦言,“當時不可能毫無顧慮”,但理性盤算一下,成本低廉的勞動力、現成的工業人才、可就近獲取的原料、便利的外銷港口、充足的電力供應、適宜鑄造業的乾燥氣候、扶持臺胞的優惠政策,投資興業的主要因素天津幾乎一應俱全,“要嘛有嘛”。一番實地考察加上細緻的商業前瞻,羅文德毅然下定決心:沒什麼可怕,未來就選大陸,選天津!

  轉眼間27年已過,如今,羅文德在天津開辦的企業年營業收入超過5億人民幣,他本人亦成為天津臺商的領航人,被推選為天津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下簡稱天津臺協)會長。而今再談起當年給出“別找死忠告”的島內業者,羅文德淡然表示,數年後再遇對方時“也算做出了回應”。當然,話也不好講太重,畢竟再碰面時,對方早已在業內失去了生存空間。

  從阿里山下到天津 越過艱辛是彼此交融

  事實證明,趕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投資登陸搶佔先機,根本不是什麼“找死”,但也確實需要非凡的魄力與堅韌的毅力。如今,坐在寬敞明亮、陳設考究的會客室,回憶事業初創的艱辛,羅文德仍不住感慨當時的種種不易。從地處嘉義阿里山上山必經之路的溫暖老家來到海河之畔,大陸北方的氣候、飲食等都讓他頗難適應。“剛來的時候睡在工廠,房間是樓梯口一個不到6平米的樓梯間,洗澡要靠工人提水,空調是買了個舊的,重新整修的。”

  初來乍到時吃不慣當地飲食的羅文德深深記得:“剛來時連速食麵都還沒有。早期出遠門時,買一疙瘩米飯,沒有飯盒,就用最薄的塑膠袋裝,再買五毛錢花生米,一瓶啤酒,那時鄉下還沒有罐裝的。就這樣在車上配著吃,也吃得很高興,餓了嘛。”

  除了飲食起居,更難忍受的是氣候差異。自小在溫暖濕潤的島嶼長大,羅文德説自己來津前從沒見過下雪,一開始見了高興又新奇,後來才意識到當地氣候比起嘉義老家實在太過乾燥,“不了解這邊的氣候,也不懂得保護,太乾燥皮膚就會起疹子。”他擼起袖子向記者展示,時至今日手上還留有斑斑點點,“那時起疹子抓的”。

  羅文德在大陸的事業最初是由租賃國營廠起步的,“國家財産只能租賃,不能買賣。1990年我來考察時,包括義大利在內的幾個國外商家跟我競爭,但畢竟兩岸同文同種,國營廠最終還是租給了我。”

  廠房總算有了著落,但隨後的問題又接踵而至。羅文德發現,國營單位留下的幹部與新來的“臺灣老闆”思路並不一致。意識到與大陸幹部在溝通方面出了問題,他立即行動,有時跟大家開會交流到很晚。“畢竟大家都是中國人,還是容易溝通,經過磨合階段後就很順利了。”據他回憶,當時的國營廠基礎很好,只是在外貿領域相對封閉,沒有訂單很難啟動。在有針對性解決問題並與大陸員工彼此融入後,“産量很快就幾十倍翻起來了”。

  羅文德至今清楚記得,創業初期,為了尋找優質生鐵作為鑄造原料,他曾多次前往山西、內蒙等地。“一趟出去就是兩千公里,住都不住就回來。”他説,“那時開車進山區,從零下1度開到山裏零下9度,假如摔下去就是山崖,人就找不到了。”

  回首來時路,他感嘆,那時吃的苦在精神上、物質上都有,“但來這裡就是要打拼,要享受就不來這邊。天津乾燥,適合鑄造業。雖然環境苦一點,但競爭力十足,還是能撐得過來。”

  相比事業初創的艱難,融入天津當地生活的過程則要輕鬆、自然得多。在這方面,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文化,一衣帶水的骨肉親情,成為了兩岸人民彼此融入的天然紐帶。羅文德記得:“來天津第一件事先拜媽祖,天津叫娘娘廟。也去了古文化街、五大道,看具有中國近代歷史文化內涵的遺跡。”初到天津,儘管當地年長者的天津話不是很好懂,但畢竟同根同源好接地氣,周圍百姓對臺胞也友善,想融入社會並不困難。

  27年的融入打拼,如今的羅文德幾乎算得上“老天津”,並在生産經營、生活交往中以天津為中心,與大陸多地的朋友建立起真摯情誼,也植下深厚的人脈,“當初接觸的當地供應商、設備廠商中,很多早已變成好兄弟,天津叫鐵哥們兒。現在我每年吃的大閘蟹都是他們送的。我這邊阿里山茶也照送。這不是送禮的問題,是情感的問題。”另外,羅文德也談到,多年來,自己的企業與大陸員工也建立起感情,“他們知道我們不容易,從潮濕的島嶼跑到如此乾燥的地方來,也認為我們不簡單,大家彼此都有情感。”

  最近幾年,天津臺商為尋求轉型升級開始不斷“走出去”,更無形中擴大了人際交往,“現在的鐵哥們兒裏大陸朋友也不少,天津臺協與大陸許多地方的商會都有頻繁互動。大家有共同語言,甚至有共同信仰”。羅文德舉例,大陸湖北武當山與家鄉供奉的都是真武大帝。海峽兩岸同文同種、神緣一脈,也成為臺商融入大陸、交友結緣、拓展人脈的橋梁,“很多人脈也是因緣,大家通過宗教交流變成好朋友。如今湖北一帶的臺協、臺聯,都是很鐵的朋友。”他説。

  當然,對比今日的事業興勝、交遊廣闊,27年前初到天津的羅文德可謂白手起家、舉目無親,更別論營商的人脈資源。茫然四顧之時,所幸得到當地臺辦的幫扶,羅文德至今記憶猶新。他回憶,臺辦會引薦很多天津文化,讓自己有機會與宗教、文化等各界人士變成好朋友,並逐步打開關係網。“臺辦是我們的娘家,臺資企業在這邊任何大小事都是通過臺辦(協助解決),到今天也是一樣。”

[責任編輯:王思羽]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