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人物】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謝正觀(下):“寂寞的臺灣人”融入了祖國大陸“百姓生活”

2017年12月05日 08:55:00來源:台灣網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一家親”的見證者、親歷者、參與者和推動者,仍在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謝正觀(下):“寂寞的臺灣人”融入了祖國大陸“百姓生活”

全國政協臺聯界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教授謝正觀。(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台灣網12月5日訊  穿越市井,走進謝正觀教授傳統京式風格的居所,精心的佈置給人別有洞天的感覺。他説,家是我們一生的皈依,是我們避風的港灣。

  全國政協委員謝正觀出生在臺北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而他父親曾經生活的地方更是“三里不同音”的貧瘠之地。如今,他頗有感慨地説,他非常理解當年外出討生活的故鄉人,對於他們的滄桑艱辛每每能夠感同身受。

  談及自己曾生活的家鄉臺灣,謝正觀似乎不願多説,但又忍不住要説。除了“物是人非、一言難盡、非常懷念”的感慨之外,他對家鄉的期許也發自肺腑、溢於言表。

  謝正觀説,他愛他的祖國,也愛他的家鄉,希望臺灣能夠搭乘祖國大陸快速發展的列車,希望兩岸年輕人能夠用心交流、用心合作,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早日實現統一。

  回老家:父輩的家與臺灣的家

  謝正觀的祖籍地是福建南安,那是父親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也是中國著名的“僑鄉”。謝正觀拉長了語氣説道,為什麼他們要離鄉背井,要去海外闖蕩,還不是因為人多地少、交通不便、鄉音不通嘛!“那個時候我父親特別愛讀書,祖父母就想盡辦法把他送到廈門上學,然後才可以去更遠的地方!”

  臺灣光復那年,父親到了臺灣。直到1983年,謝正觀回到福建南安,才把海峽兩岸割裂的“家”重新連結了起來。

  回憶起當年回家的情形,謝正觀説,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他只能“偷偷摸摸”進行,連父親都不知道。“原因大家都清楚,當時兩岸對立的形勢還很嚴重,沒有‘三通’,老百姓自然不能自由往來。”他説:“如果讓太多人知道,如果我大張旗鼓地回南安,消息傳到臺灣島內,我家裏可能會受到一些政治壓力。”

  謝正觀第一次回南安,距離兩岸開放探親尚有四五年的時間,臺灣島內則還處於“戒嚴”狀態。

  不過,消息還是傳到了島內,謝父沒多久就知道兒子回南安了。“僑鄉可能就是這樣,類似的好消息總是傳播得很快。”後來事實證明,他的回鄉之舉並沒有給島內親人帶來什麼不便,因為“回家”已成為當時島內的普遍呼聲,豈能是什麼外部力量所能夠阻撓的!

  在那之後,謝正觀還與父親、大哥大姐回去過兩三次。“因為我回家了,可以説,我為已經過世的父親,還有我的兄弟姐妹們尋到了根。為我家盡了孝,也盡了民族的大孝。”在那裏,他見到了自己年邁的叔伯,看了當年父親生活過的地方,而這些對他來説,都曾是一種童年的憧憬和魂牽夢縈。對文字敏感的謝正觀如今回憶起自己的祖籍時,並沒有太多的話語。也許他認為,在那種情況下,話語也是蒼白無力的,只能用心去感悟和體驗。

  對於自己年輕時生活過的臺灣,謝正觀自從來了大陸後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有機會回去臺北。“回去之前,我還擔心(因為我在北京任職中直機關的原因)會不會給家裏造成什麼麻煩,可後來我想,覺得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那次回臺灣探親,短暫的一個月,他並沒有太多應酬,“也許是性格使然吧。除了幾個老朋友,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裏陪伴雙親。”他説,在臺灣,他經常使用閩南話和親人們交流。

  如今,再談及臺灣,謝正觀或許覺得,童年往事,故人情誼,一切的一切都讓他覺得那麼熟悉,那麼親切。可他總覺得與離開時相比,又有點兒不一樣,“總的一句話——物是人非、一言難盡、令人感慨”,家鄉的風景還是那麼美麗,但很多情況變了。或許,那個承載著他青少年太多記憶的地方,眷戀與回憶才是永遠美麗的。

  説臺灣:怒其不爭

  回顧過去三十多年來的歷史,我們發現,臺灣,曾以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實現了經濟騰飛,與韓國、香港、新加坡(新、港都是小規模的城市國家或地區)一起被譽為“亞洲四小龍”。1982-1987年,臺灣出口貿易金額與出口增加率居“四小龍”之首,經濟增長率第二、每人平均GDP第三;然而到了2000至2005年,臺灣出口貿易金額與增加率、經濟增長率、每人平均GDP全數降到了“四小龍”之末。更有輿論認為,過去近二十年來,臺灣工薪階層的收入幾乎處於“凍漲”狀態,在物價上漲、生活成本增加的背景下,臺灣年輕一代似乎對未來充滿焦慮與迷茫。過去所謂“臺灣錢淹腳目”的盛況,如今只成為遙遠的回憶。

  謝正觀憂心忡忡地説,現在的臺灣,“經濟停滯、政治混亂、社會動蕩、文化模糊,教育又沒有定性,還大搞‘去中國化’”。

  “其實臺灣的很多問題,如果能有一個很賢明的領導,估計都不是太難解決的。”謝正觀認為,首先要打破兩岸的藩籬。

  見證了祖國大陸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謝正觀感到“很爽”,“大陸的國勢日盛,各層面都處於起勢,臺灣相對而言日漸沒落,日韓的産業都不能像以前一樣那麼囂張了。”“臺灣的優勢已經不多了,半導體精英出走流失大半,即便像臺積電這樣的優秀特大企業,也在積極佈局大陸,更別説其他已經或即將被大陸取代的一些産業。”

  這幾年以來,臺灣的文創産業比較受推崇,這也是臺灣人引以自豪的地方。但在謝正觀看來,“現在似乎越來越走進死衚同了”。這也緣於人才逐步凋零,創意漸漸枯竭。

  他拿網路上熱議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中的共用單車為例説,這也是文化創意啊,但“它的空間多大啊,解決的問題多大啊!”而且,近些年來,大陸青年的世界經驗越來越多,他們的創新創意能力,已經逐步超出了臺灣同儕。不過,謝正觀認為這在根本上並不是是臺灣青年自身的問題。“如果他們能夠不受阻攔,能夠到一個更大的空間裏頭,我覺得他們的表現不會比大陸任何一個地方的青年差。”

  令謝正觀感到高興的是,大陸方面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勵、支援臺灣青年到大陸求學、實習、就業、創業,助力他們在更大的舞臺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總書記的十九大報告中,始終縈繞我耳際的一句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讓我深受感動。”

  他認為,這個“人民”當然包括臺灣人民在內,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臺灣人不能缺席。大陸近些年來針對臺灣青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非常好!”

  當然,與此同時,臺灣有些輿論認為,大陸這些動作一方面是在搞“統戰”,另一方面也是要“挖空”臺灣人才。對此,謝正觀有些憤懣,“我想,他們是別有用心的,他們故意不把大陸的善意當作同胞之愛,還要阻撓青年去找尋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倒行逆施啊!哪有自己家孩子找出路,你還要去阻攔的道理!如果繼續這樣下去,臺灣的未來只有‘沉淪’這一條路了。”

  不過,謝正觀也指出,儘管島內的一些政黨及其附庸組織,出於自己的政治利益考量,污名化大陸為臺灣同胞謀福祉的誠心實意,甚至是阻攔臺灣青年登陸,但都不會起作用。“如果臺灣有很好的機會,他們或許不會往外跑。但現在他們都願意來,連還沒畢業的大學生都願意提前來實習。這些年輕人未必有很強的政治敏感性,但他們要生存,所以他們在用腳投票!”

  他説,人才流動不能簡單説是被“挖墻腳”,這是形勢所然,希望臺灣的當政者能夠認清形勢,以開放的心態,借好這個“東風”,搭乘祖國大陸這列快速發展的列車,重現昔日輝煌。

  話青年:請用真心換真心

  大陸80後、90後年輕一代,自幼天然地認為臺灣社會的種種美好,臺灣島更是祖國的美麗之島。幾年前網上盛行一時的“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説法,則將這一美好感覺推至頂峰。但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廣泛和深入,兩岸青年對彼此也越來越了解。由於成長環境的不同,他們在認知和價值觀上的差異,近年來越來越成為雙方溝通時的障礙。尤其是臺灣2014年“太陽花運動”以來,網路上的言語衝突多有發生。

  對此,謝正觀開玩笑説,“有人因誤解而結婚,也有人因了解而離婚”,當然,“離婚”的事情不可能發生在兩岸青年身上,“兩岸一家親”不是口號,而是血脈相連的歷史事實,是割不斷的。

  謝正觀不諱言,臺灣有很多人對大陸存有誤解和偏見,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主要還是不良政客刻意營造的“優越感”。他説,“落後”是過去很長時間以來臺灣人對大陸的刻板印象,直到今天,還有一些人處於自我滿足的蒙蔽之中,認為大陸仍很貧窮。而這,也是大陸網路青年諷刺臺灣“井底之蛙”的緣由。

  近年來,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從四面八方涌進島內的資訊刺激了這些人的感官神經。他們又説大陸沒有民主,大陸的體制沒有落實所謂的“普世價值”。但謝正觀認為,拋開“普世價值”不説,我們首先不該用“西方中心論”的思維方式思考我們自己的前途;制度到底好不好,要看它是不是適合國情,是不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不是為老百姓謀福祉,能不能推動社會向前走。從這個視角看,大陸走出的這條路,何嘗不是執政黨帶領人民走出的一條希望之路!

  謝正觀堅信,不管臺灣島內青年顯現出什麼樣的外在,但他們骨子裏還是具有中華民族情懷和中華民族智慧的臺灣人、中國人。只要兩岸青年交流持續進行,他們終會審時度勢,打破迷障,認清真相,終會抓住機遇投身民族事業,實現自身價值。

  對於大陸青年,謝正觀認為總體上是有大局觀和包容性的,是能夠用平視的視角客觀觀察和思考他們所處的世界。但也可能是大陸近年來崛起的速度太快,導致一些人偶有用俯視的視角看待他者,尤其是海峽對岸的臺灣。這樣的視角,正是多年以來西方國家看待我們中國的視角;這樣視角下的大陸或臺灣,都是不真實的。

  他懇切希望,大陸青年要持續保持寬廣胸懷,要心平氣和,更要以包容的心態對待同為中國人的臺灣同胞。他希望兩岸青年,拿真心換真心,唯有這樣才能真的“心靈契合”,融為一體。

  喜歡閱讀中國傳統文學的謝正觀,也給了兩岸青年一點閱讀建議。“對臺灣青年人來説,因為島內當局長期禁止傳播左聯文學作品,而這應該是他們接下來要補的課。”“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藝文發展的巔峰期,兩岸的年輕朋友應該多看看宋代詩詞和繪畫。”“明清時期的筆記小説,深度刻畫了中國社會現實,拿到今天來看,人情風物依然精彩,依然活生生躍于眼前,年輕人多看有助於理解當下。”

  談文學:詩境與美好家園

  熟識謝正觀的人都知道,他不是一個善於言表、誇誇其談的人,即便是參加一些無法避免的會議或活動,他也總是選擇在那些寂寥的角落。一位九三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在談起他時回憶到:“在一次全國政協組織的視察活動中,我們其他成員都在聊天時,卻總也找不到他。後來我無意中在門後的一個角落裏發現了他,拿著紙筆,正沉思創作。”與話語相比,謝正觀更傾向於文學創作,從古詩詞到現代詩,再到中長篇小説。他寫的主題除了社會、情感外,最多的便是家鄉。

  謝正觀尤其喜歡中國傳統文學,從《詩經》到《紅樓夢》,從李白、杜甫到蘇軾、辛棄疾,青年時期的他就多有涉獵。或許,這也是他所謂“中國人讀中國書”的觀念使然。謝正觀説,很多學問都是相通的,“亦文亦武是儒將,亦文亦商是儒商,它們可以相通”,包括文學和他的城市地理與規劃專業。

  “為什麼很多人對江南小鎮或者一些古鎮感受很深?因為你步入了詩境的氛圍裏頭了。”謝正觀説,現在我們經常提生態文明,就是希望在大搞規劃建設之前之後,都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好,“就是我們希望將自己生活的家園,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營造成一個如詩如畫的環境”。

  過去,我們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甚至是很嚴重的破壞。如今,我們認識到,只有生態環境好了,我們的家才會美麗,我們的生活才會幸福。習近平總書記説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謝正觀認為,隨著我們綜合國力的提高和觀念的轉變,近些年來在城鎮、鄉村的規劃建設中對於優良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營造,做得就已經相當不錯。“一些城市的廣場、公園,既有很好的實用性,也營造了良好的生態氛圍、生態環境,看得都讓我陶醉了”,他説,“甚至在一些邊疆小鎮,我都看到了很好的濱河設計”。

  美好的城市、鄉村,給人以詩的享受;而詩詞文學,又給我們建設家園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謝正觀建議大家有時間在祖國大地上多走走多看看,不僅僅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因為“比它們好看的地方太多了!”

  不忘初心:“寂寞又不寂寞的臺灣人”融入大陸百姓生活

  行事低調的謝正觀,此前並不為太多的兩岸青年所熟知。但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的一個有些烏龍的媒體報道,卻讓他一時成為網路輿論的焦點。

  那篇報道説,謝正觀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在一次會議上提到,見證和參與祖國大陸過去數十年的發展和崛起,讓他深感“強國夢”實現了,也自省“以前意識形態方面的落後”。這次報道失實和失誤,給謝正觀造成了不小的困擾。事情過去快兩年了,現在還有親戚朋友詢問他怎麼會有“那樣”的想法,而這讓原本就寡言少語的謝正觀“百口莫辯”,倍感無奈。

  謝正觀鄭重地説,他從未説過、更沒有想過所謂的“臺獨夢”;他生來就是中國人,一直踐行著“中國人讀中國書”、“中國人為中國做事”走到今天。

  在還原當時的真實情境時,謝正觀説,他在那次會議上的發言,旨在表述他年輕時的“強國夢”在祖國大陸實現了。從小他就夢想中國能有像法國、日本一樣的“子彈頭”高速列車,夢想中國能像美國一樣將宇航員送上太空,夢想中國能在奧運會的獎牌榜上拿到金牌第一……而這些夢想,如今都成為了現實,這讓他感到豪情萬丈,感到歡欣鼓舞。

  “其實,現在看來,我那時候的‘強國夢’其實只是個小夢、初級夢,雖然當時看起來很大、很宏偉;現在中國共産黨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是真正的‘強國夢’!!”謝正觀説,“我的小夢想實現了,但我的心中也早就把自己的夢想調整為了新的‘強國夢’!想想到本世紀中葉要把包括臺灣在內的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想想人民將享有的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想想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那份自豪感,我就感到自己仿佛年輕了二十歲!!我也還要繼續為這個宏偉藍圖貢獻力量!一往無前,矢志不渝!”

  他希望年輕一代的中國人(當然包括臺灣青年),要懷有“中國夢”,併為之努力奮鬥,也一定能夠實現!

  這才是謝正觀真正要表達的意思,一點也沒有所謂的“曾夢想臺獨”。他説,希望看到相關説法的人們,能夠正本清源、恢復他講話的本來面目。

  當年,謝正觀是以祖國大陸居民護照的身份從美國回來的,並正式入籍北京戶口,而後進入高校和科研機構工作。這與其他那些在大陸“定居工作”的臺灣同胞大不一樣。“他們是拿著臺胞證,隨時往來于海峽兩岸”,他頗有所感地説,“像我這樣拿著大陸正式戶口成為大陸公民的臺灣人,全國大約只有數十位,算是個極少數群體。這群人要回家看看,要回臺灣探親,還得向臺當局提出入境申請,將老鄉當成了外人。所以面對家鄉,這樣的臺灣人心裏是感覺有些寂寞的。但是,坦率地説,我和他們都是在祖國大陸尚處於貧窮落後的時候回歸祖國的,一心只想建設富強美麗的祖國,追求社會主義理想。回首往昔,不負青春、不負年華,現在我們在祖國大陸工作生活得那麼自然和諧,加上大陸臺灣本來就是一家人,我們因此又感到不寂寞。所以説,我們是一群‘寂寞又不寂寞的臺灣人’”。

  謝正觀説著説著抬起了頭,“不過我們都甘於寂寞,這麼多年來我們都在為國家默默奉獻;我們活得很自在、很開心,我們跟著人民群眾喜怒哀樂,我們把自己完全融入到祖國大陸的百姓生活中去了……”(台灣網何建峰 全國政協辦公廳新聞局王超)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謝正觀(下):“寂寞的臺灣人”融入了祖國大陸“百姓生活”

全國政協臺聯界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教授謝正觀。(台灣網 尹賽楠 攝)

[責任編輯:李寧]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