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講述】兩岸鄉情濃 架橋有新人

2017年12月22日 10:24:00來源:台灣網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講述感人故事,一張照片記錄精彩瞬間,一段視頻珍藏難忘記憶。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親歷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以及關心和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海內外同胞。他們通過講述自己或身邊人所經歷的真實故事,續寫“兩岸一家親”同胞親情。  

  作者:馬中原

  藍天彩虹飛架,海峽風平浪靜。癸酉大暑,臺北市武進同鄉會青年返鄉訪問團一行13人在團長蔣乃辛先生帶領下,踏上返鄉尋根訪祖的行程。訪問團成員大多為當年武進籍去臺人員二、三代兒孫,年齡最小的夏煒煒小姐年僅21歲,正在醫學院讀書。武進同鄉會青年聯誼輔導員羊宗達先生和同鄉會監事于宗謙先生近幾年數次回鄉探親,深悉故鄉舊貌換新顏,二老不顧年事已高出任訪問團顧問。

  老一輩領航,新一代划槳,海峽兩岸的交往終於奏響了新的樂章……

  為使老一輩的“架橋”工程後繼有人,早在三年前常州市和武進縣臺灣事務辦公室、臺屬聯誼會便主動與臺北市武進同鄉會理事長張文彬先生提議商談拓展兩岸青年同鄉交往交流事宜,並迅速達成共識。之後,張文彬先生又頻頻穿梭兩岸,多次在理、監事會議上轉達家鄉父老熱忱歡迎去臺人員二、三代兒孫返鄉訪問之盛邀。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1993年7月22日,在訪問團離香港的同時,江蘇省臺辦聯絡處副處長張霈,常州市臺辦副主任趙幼章、武進縣臺辦副主任陳如華等早已在南京機場翹首以待。

  時針指向下午3點57分,訪問團乘坐的港龍5004班機七點降落。羊宗達先生手持武進同鄉會青年返鄉訪問團的隊旗剛步出機場,頓時被濃重的鄉情親情所包圍;訪問團的隊旗與“接武進同鄉”的標牌交織揮舞,兩岸同鄉深情呼喚,新老朋友爭相握手,令人欣喜不已的是素以“火爐”著稱的南京此時卻氣溫涼爽舒心,天公如此作美無疑是吉祥之兆。

  瞻仰中山陵是訪問團返鄉之行的首項活動,出生臺灣的年青一代認真聽取了導遊介紹,不禁肅然起敬。宏偉、肅穆的中山陵園經歷百年風雨未遭任何破壞,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和人民加倍保護。濃蔭覆蓋的山嶽和中山先生雕像前的朵朵鮮花給他們的首次大陸之行留下了第一個畢生難忘的印象。儘管南京的逗留極為短暫,但訪問團繼中山陵之後又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南京長江大橋。當晚,蔣孝文主任等省臺辦領導和省臺誼會領導隆重設宴為青少年返鄉訪問團接風洗塵。宴畢雖已入夜,但訪問團老、中、青三代思鄉心切,歸心似箭,不顧旅途勞頓,一致要求連夜回“家”。

  與此同時,家鄉父老更是盼親心急,坐立不安,武進縣政府辦公室、縣臺辦有關領導從華燈初上一直等到臨近子夜。訪問團下榻的武進賓館燈火輝煌,熱氣縈繞,六樓房間備足各類點心、飲料,花瓶裏姹紫嫣紅的鮮花沁人心脾。書有“家鄉人民歡迎你”的緞帶不僅深切表達了全縣130萬父老鄉親的心聲,而且字字都落到實處。

  7月23日上午,常州市人大副主任洪文鑫、市政協副主任卜仲寬、中共武進縣委副書記周復新、縣政協主席閻道經、副縣長陸志奮、縣政協副主席王國方及市、縣臺誼會負責人在武進賓館親切會見訪問團全體成員,並熱情洋溢地向他們介紹家鄉的歷史、文化、經濟等概況,播放了《武進在前進》的電視專題片。歡迎會上,訪問團團長蔣乃辛先生向市、縣領導贈送了“認識故鄉”的錦旗和臺灣歷史博物館監製的藝術大師張大千的國畫精品等珍貴禮物。

  訪問團在家鄉的短短幾天,先後參觀了常州工業展覽館,高新技術開發區,久負盛名的前黃中學,縣骨幹企業武進柴油機廠和常州第五無線電廠、武進自行車配件廠等鄉鎮企業;同時參觀了臺資企業華昌集裝箱公司和洛陽、鄒區的集鎮建設、農民住宅;拜訪了嘉澤鄉徐氏花木兄弟,與之共用勤勞致富的喜悅;瀏覽了夢牽魂繞的揚子江和水鄉明珠滆湖,以及經歷兩千余載風雨滄桑的古淹城遺址,象徵常州人文薈萃的文筆塔,“東南第一叢林”天寧寺等名勝古跡。

  訪問團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的歡迎和高檔次的接待,有關單位和部門領導親自歡送,親自陪訪。在參觀江邊圩塘汽渡時,縣交通局局長丁槐清專門為訪問團調撥一艘汽輪,供其盡情遊覽。出生於臺灣的武進籍青年一代昔日只能從書本、熒屏上獲得長江一鱗半爪,今日置身故鄉,親臨江心,一睹大江東去驚濤澎湃之雄姿,晶瑩的淚花與翻騰的浪花交匯融合,思鄉之情得到了淋漓的傾訴和最大的滿足。

  在瀏覽滆湖時,遠眺湖面百舸爭流、波光粼粼,近看湖水清澈見底、魚翔淺底,幾位年輕的女士情不自禁,大聲驚呼:“真沒想到老家有這麼清的水、風光如此美!”

  尤使訪問團引以為豪的是當他們跨遍三道護城河,越過三道土城墻進入古淹城腹地時,追溯距今兩千餘年的春秋戰國風雲,深切感受到中華名族歷史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淹城出土的遠古時期的獨木舟更使他們對故鄉興衰之關切。根深蒂固,根深必葉茂,他們為自己如此堅實的“根”而驕傲。

  三、五天的參觀訪問雖説是浮光掠影,但“百聞不如一見”的格言畢竟化作了自身的體驗。7月25日,中共常州市委副書記曹錦成、市政府副市長李林生和人大副主任洪文鑫在常州賓館宴請訪問團,當洪文鑫先生展贈親筆手書的“月是故鄉明,情是同鄉深”條幅時,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為答謝家鄉父老的款待,訪問團副團長張明生先生於7月26日在武進賓館怡雪廳設宴回請。宴會洋溢著溫馨的人情、鄉情、親情,碰杯聲、談笑聲此起彼落,敘舊歡、交新友不亦樂乎。酒過三巡,訪問團的姑娘小夥手挽手挑起了《阿里山的姑娘》。市、縣領導深受感染,童心萌發竟與年輕人同握一隻話筒,放聲合唱“卡拉OK”。

  歷史隔閡打開了新的通道,短暫的歡聚泛起又一次無奈分手的隱痛。7月27日,別開生面的兩岸青年聯誼座談會鄉情盎然、高潮疊起。兩岸青年同鄉淚眼閃爍,難捨難分,各自都已發自肺腑的語言和歌聲深切表達了兩岸攜手、繁榮家鄉的心願。

  “樹再高有根,海再深有底;遠飛的大雁,別忘了這片深情的土地……”武進臺誼會會長馬中原即席創作、朗誦的詩歌尾音未落便被掌聲淹沒。訪問團顧問羊宗達先生當即起座與馬會長親切握手,要求將此詩帶回去在同鄉會主辦的《武進鄉訊》上發表。

  武進書畫院院長、青年花鳥畫家趙治平為迎接訪問團的到來,早在十多天前便通宵達旦作畫,聯歡會上,敬贈訪問團人手一幅。青年女書法家戚散花也相繼呈上13幅書法作品,以示筆墨傳情。為表達對家鄉美好未來的憧憬,畫家當場潑墨畫出一幅絢麗的“牡丹富貴”圖,參加聯歡的兩岸各界人士紛紛揮毫簽名以表心聲,留作紀念。

  惜別的時間悄悄迫近,陸志奮副縣長打開精緻的禮品盒,給訪問團的薛國芳、夏煒煒、謝心怡、謝珍如四位年輕姑娘戴上了武進洛陽盛産的珍珠項鍊;向訪問團的各位先生贈送一件玲瓏剔透的刺繡工藝品。禮輕情重,不尋常的禮品表達了家鄉百萬父老對漂泊他鄉的兒女的愛心和祝福。

  姑娘們説:“項鍊戴在頭脖上,故鄉永遠在心中。”

  在訪問團返鄉訪問期間,市、縣攝影記者不辭勞苦隨團採訪,拍攝了數以千計幅照片。縣長宋誠宇先生臨別時向訪問團贈送了一份最珍貴的厚禮:人手一本影集,每一頁都記下了訪問團返鄉活動的足跡,每冊扉頁都有宋誠宇的親筆簽名和題詞:“寄心海上雲,千里長相見。”訪問團的女士、先生們深情地撫摸這影集,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他們表示回臺灣後每人都要寫一篇返鄉觀感,永遠銘記家鄉一草一木,永遠不忘父老鄉親的深情厚誼。

  萬事開頭難,有了第一次,必定會有第二次、第三次......訪問團發言人表示今後要組織更多的二、三代兒孫返鄉訪問,動員更多的經濟界有識之士回家鄉投資。

  常州市臺辦主任王艷萍女士,是“臺北市武進同鄉會”結實較早的老朋友,為了溝通去臺人員二、三代鄉情,此番特地從北京全國臺資企業博覽會匆匆趕回家鄉,參見兩岸青年同鄉的聯誼活動,並陪同訪問團瀏覽無錫、蘇州,從上海虹橋機場歡送訪問團登機返臺……

  “臺北市武進同鄉會”理事長張文彬先生撰寫的《訪問團簡介》一文中有一段深切感人的話……文筆塔影,依稀在望,大觀鼓聲,隱隱如聞,故鄉情景,時縈夢幻,假訪問團回鄉之便,遙祝鄉親們身體康泰,諸事順隨,並盼訪問團歸來,帶回佳音。”

  心,越貼越緊;路,越走越近。老一輩殷切期望撼人肝腸,新一代堅實步履令人欣慰,喜見海峽兩岸距離正在彼此不懈努力之下日益縮短。我們堅信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之實現已不再是遙遙無期…… (完)

[責任編輯:何建峰]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