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人物】“老娘舅”葉之君

2017年12月22日 10:11:00來源:台灣網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一家親”的見證者、親歷者、參與者和推動者,仍在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作者:葉波,臺屬

  葉之君,武進南宅人,1988年當選為首屆武進臺屬聯誼會理事,1998年被推薦為武進第十屆政協委員。因為父親在臺灣,曾被嫌疑為裏通外國的國民黨特務。自八歲起就在升學、就業等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直到1976年,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才在政治上翻了身,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從心底裏感謝共産黨,感謝人民政府,決心為黨的事業發光發熱,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盡心盡力。

  一、“賠本的買賣我也願意做”

  自1988年起,身為臺誼會理事的葉之君,經常要到位於常州關河路的武進縣政府參加一些涉臺工作的會議和活動。南宅到常州有50多裏的路程,每次出門要從南宅步行到運村,再乘過路汽車到常州,單趟要花將近半天的時間。因為臺誼會沒有活動經費,來回8元錢的路費也只能自掏腰包。有人跟他開玩笑説:“老葉啊,8塊錢可以買幾斤肉吃了,這種賠本的買賣你也做?”他聽了付之一笑,回答説:“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黨和政府給的,我的工作涉及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犧牲一點個人利益又算什麼呢?象這種賠本的買賣我願意做”。

  2004年,臺辦和臺誼會決定要拍一部反映武臺情深的文藝專題片《故鄉情》。其中有一個節目要用舊式黃包車做道具。相隔年代久遠,哪去找呢?葉之君自高奮勇接受了任務,他跑遍了常州每一個角落,四處打聽,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終於在一家廢品商店找到了一輛殘缺不全的破車。他自費買了下來,又花錢找人修好,把車送到了湖塘拍攝現場。當有人提出要給他買車修車的費用時,他拒絕説:“只要把節目拍好,讓臺灣同胞、海外僑胞看了就想起家鄉,我出點力,花點錢值得”。象這樣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的事,葉之君不知做了多少件!

  二、“這樣的閒事我也願意管”

  中國有句古話説:“各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葉之君並非這樣的人,在當地,他愛管閒事是出了名的,周邊群眾,特別是臺屬,遇到子女上學、房屋拆遷等難事,他都主動站出來幫忙。如南宅有位臺胞在臺灣不幸去世了,而遺孀生活在南宅,為了幫助這位遺孀申請遺囑補助等事宜,他從鄉政府到臺辦,又從臺辦到公證處,前後跑了幾十趟,還自掏費用上千元,雖然因某種原因沒有辦成,但他沒有怨天尤人,認為能為臺屬辦點兒事情是自己應盡的責任。

  1962年,有一位臺屬的親戚在溧陽中學當教師,因有人誣告他利用工作之便姦污一位女學生,後被處理回家當農民。二十多年中,這位教師一直陷在被冤的痛苦之中。1989年,當他從臺北同鄉會會長張文彬處得知消息後,立即與幾位熱心人奔赴溧陽調查核實,結果發現這宗案件既無人證,也無物證,所謂的受害人也矢口否認有此事實,最終這位當事人因我們的努力洗清了二十多年的不白之冤。之後,有人問他:象這樣的閒事你也愛管?他堅定地的回答説:“這樣的閒事我願意管!”

  三、“力所能及的事我都願意幹”

  加強與臺灣同胞的聯繫,溝通海峽兩岸人民的感情是臺誼會的一項重要工作。他想,父親葉超是臺北武進同鄉會的骨幹,可以利用這層關係,為兩岸同胞的交流交往做點實事。1996年,他踏上了寶島臺灣的土地,捎去了家鄉人民對旅臺同胞的親切問候,還在臺北武進同鄉會理監事聯席會議上介紹了家鄉的變化和改革開放的政策,讓與會同胞都深受鼓舞。在臺北那些天,他走街串巷,與旅臺同胞親切交談,聯絡感情,拉近了兩岸同胞之間的情感距離。之後,臺灣回鄉探親訪友的同胞一批接著一批,每一批他都親自陪同,熱情接待。對於自己的所有付出,他從未計較,只是説:“只要兩岸人民的心能連結起來,就是我最大的滿足”。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招商引資也成了地方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葉之君常想,作為臺屬的我,能不能為之出點力呢?於是他又一次踏上了臺灣的土地。根據他父親提供的資訊,在臺中市找了一位名叫王治淪的企業家,經坦誠交談,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在他的促動下,臺灣首批三位企業家來到武進考察,還達成了上百萬元的經貿協議,為臺商和武進今後的經貿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有人問他:你這麼一把年紀,忙前忙後,難道不覺得累嗎?他笑著回答説:“我是臺屬,為了兩岸交流交往,只要力所能及的事我都願意幹”。

  如今,葉之君先生已年過古稀,但他依然精神煥發,但凡涉及與海峽兩岸、武臺兩地交流交往、臺胞臺屬相關的事,他都積極參與,而且無怨無悔,大家都尊稱他叫“老娘舅”。(完)

[責任編輯:何建峰]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