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舊家書架起兩岸尋親路:與臺灣親人失聯 仍堅持寫信十多年

來源:齊魯晚報

2017年10月30日 11:16:00A

  一枚小小的郵票,一灣淺淺的海峽,載著相隔近七十年的鄉愁。幾十年來,家住菏澤曹縣朱洪廟鄉趙壩的趙忠啟一家都有一個沉重的心結,為母親任聖雲尋找遠赴臺灣的姐姐。多年來任聖雲不讓子女外出賺錢,而是要守住這個偏遠村莊,守住姐姐回家的根。幾天前,無數淚水終換得好消息:幾個月後,這方溫暖故土將迎來她失散多年的子孫後輩。

  每逢過年 妹妹都為在臺灣的姐姐擺上空座

  任聖雲是1936年生人,三歲時母親過世,父親和弟弟也去得早,在很長一段歲月中,比她大六歲的姐姐任聖榮是她唯一的親人。長姐如母,在吃紅薯葉、榆樹皮的年代,任聖榮有好吃的總想著妹妹。後來,任聖榮與菏澤曹縣的張景閣訂了婚。張景閣是黃埔軍校第二十一期騎兵科的學生,職業軍人。1949年,張景閣帶著妻子任聖榮一同前往臺灣。

  太過漫長的思念和牽掛,讓任聖雲常常以淚洗面,傷了眼睛。為了不惹老人傷心,晚輩們不敢在她面前提臺灣的親人。但每逢過年,任聖雲都會在身旁為姐姐擺一個空座,擺好碗筷,盛滿飯菜。即使平日簡餐,任聖雲也常會先給姐姐舀上一碗,嘴裏還念叨著:“以前好東西你都留給我了,現在我的給你。”

  1986年,趙忠啟和小夥伴在外面玩時,從地上撿到一張紙片,見上面有“臺灣”兩字,誤以為臺灣大姨來信了,興奮地跑回家給母親看。任聖雲抓著這張紙失聲痛哭,因情緒太過激動,一病就是一個多月。

  這張紙片給任聖雲帶來了海峽那邊的希望,也激發了她要找到姐姐的決心。説找就找,當年只有13歲的趙忠啟從鄰居家借了輛自行車,載著母親,回姨姥姥家和母親娘家打探消息。人小路遠,騎一會兒就要歇一歇,褲子都磨破了。他一天奔波了200多裏路,終於從一位遠房親戚的口中得到了任聖榮的下落。

  一別成永別 在臺灣的姐姐臨行帶上家鄉黃土

  第一封信寄出後很快有了回音,看著那娟秀的繁體字,任聖雲激動得滿眼淚花。

  1988年,任聖榮離開故土後姐妹倆首次重逢,令趙忠啟終生難忘。“那年大姨帶著三女兒回來,姐妹倆見面就抱頭痛哭,哭了足有一個多小時。兩人忙著訴説往事,激動得一天都沒吃下飯去。”趙忠啟回憶,那次,大姨任聖榮在老家菏澤住了半個月。雖然一別近四十年,家鄉的味道卻怎麼也忘不了。

  她最喜歡吃地裏種的玉米和紅薯,邊吃邊笑著説:“幾十年沒吃過了,想得很。”離開故土前,任聖榮在妹妹家門前和母親墳前各取了一抔黃土帶回臺灣,紅著眼眶對妹妹説:“我年紀大了,若身體好還來看你,若身體不好,看到黃土就想到你了。”

  從此,兩岸的鄉愁又寄託在這一封封沉甸甸的家書之中。然而,2000年之後,寄出去的信都石沉大海,這讓一家人心裏直打鼓。但任聖雲依然讓子女寫信,在沒有任何回復的情況下堅持了十幾年。

  “最後這幾年寫信已經不求有回復了,就是為了哄奶奶開心,同時寄託心中的情感。”任聖雲的孫子趙國中説,趙家人常隨身攜帶一張任聖榮全家的合影,逢人便問是否認識臺灣的人。每當有人問他想去哪旅遊,他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臺灣”。

  收到尋親消息 兒子到墓地告慰母親

  2016年,任聖雲走到了生命最後的時刻,臨終前她託付子女,要堅持把臺灣親人找到。

  幾天前,趙忠啟的電話一下子響個不停,身在各地的親朋好友在網路上看到來自臺灣的尋親資訊,都紛紛向他報喜。在濟南讀大四的趙國中接到父親的電話,立即趕回家中。趙忠啟讓妻子辛秀把網路上的尋親文章念給他聽,辛秀念了幾句就已經泣不成聲:“我媽要是活著該多好,或許一高興,還能多活幾年。”

  還沒來得及和臺灣那邊通話,一家人便趕去了任聖雲的墳前。“我們急著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媽,跪在她墳前,我們一會兒笑一會兒哭。”辛秀説,回來後一家人和臺灣親人通話,沒説幾句已經泣不成聲,甚至不敢打開手機視頻,怕收不住奔騰而出的情感。

  原來,2000年那年,張景閣和任聖榮想等9月天涼快些回菏澤探親,沒想到夫婦倆在當年的7月下旬就出了嚴重的車禍。張景閣在病床上一躺就是四年,最後離開了人世。車禍之後,張景閣一家搬了家,地址更換。任聖榮也曾想給妹妹寫信聯繫,但一想到自己身體不好,怕把病情説出去惹得妹妹傷心流淚,便打消了寫信的念頭。

  最近,任聖榮的女兒張君華在回老家收拾東西時,找到了一封2001年寄出的來自山東老家的信件,寄信地址是山東曹縣朱洪廟鄉楊堂村趙壩八隊。他們也曾給老家的這個地址寄過家書,但如今已經取消了生産隊,通過“趙壩八隊”怎麼也聯繫不上任聖雲一家。如今,任聖榮也不在了,子女們想替父母尋找大陸的親人,讓父母落葉歸根。便通過媒體對外發佈尋親資訊,沒想到很快就傳來了好消息。

  近三十年後再重逢的日子越來越近,臺灣的親人已經把回鄉排入了時間表,打算明年春節前夕回齊魯大地探親,再看看母親口中那片溫暖的故土。(范佳)

責任編輯:張曉靜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