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史暑期研習營走進哈工大 兩岸學子分享新媒體創作

2017年07月25日 20:03:5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學生參觀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園。(台灣網 李傑 攝)

  台灣網7月24日哈爾濱消息 (記者 李傑)“臺胞學子2017台灣史暑期研習營”今天進入第四天,80多位臺灣青年大學生營員今天走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參觀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博物館,並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學生們一起,舉辦了一場“昨天、今天、明天”兩岸學子新媒體作品創作賞析交流會。

  哈爾濱工業大學始建於1920年,以“工程師的搖籃”、“航太人才基地”而享譽全國,可見其工科的強大。哈工大參與了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中的14項,在航太、機器人、小衛星、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重大標誌性成果。在“神舟”號系列飛船研製過程中,在“天宮一號”與“神舟”系列飛船交會對接任務中,也都作出過重要貢獻。

  臺灣大學生首先參觀了哈工大博物館,這座奶黃色的古典建築原來曾做過學校的校舍,被稱為哈工大的“老土木樓”,建於1906年,拱形門、哥特式的外墻浮雕以及環形通透玻璃窗的瞭望塔樓極具特色,它歷經百年滄桑,本身就是一件珍貴的文物展品。

  在講解員的介紹中,營員們了解到這座名校90餘年的發展史,《光榮革命傳統》、《知名校友》和《科研成果》等專題陳列展示著哈工大優良的辦學傳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輝煌成就。

  在傑出校友展覽中,臺灣營員們發現了兩張“熟悉”的面孔——曾任臺灣地區“行政院院長”的孫運璇、曾任臺當局“教育部部長”的羅雲平。營員李睿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沒想到在這裡能見到自己小時候就很敬佩的孫運璇,他對臺灣的貢獻很大,在島內的風評極好,今天來到孫先生畢業的母校參訪,非常開心。

  參訪之後,營員們來到校園內的多功能廳,與哈工大學生一起,進行新媒體作品創作賞析交流。

  早在參加研習營之前,主辦方就在臺灣大學生中徵集原創小視頻作品,共徵集到60余件,與哈爾濱大學的學生們提交的視頻作品一起,通過全體營員評選出30余件獲獎産品,在今天的賞析會上等在禮堂映,並請作者談自己的創作初衷和感受。

  從獲獎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來看,大學生的視角新穎獨特,技術也令人驚喜。《遠望》雜誌團隊作品《臺灣教科書不告訴你的抗戰史》是對臺灣歷史教科書的疏漏不合理之處梳理和揭露,成功大學建築所史論組藍博瀚《桃仔園城之史》是對歷史古跡的記錄拍攝,中興大學行銷所李雅芬《這一路上有你真好》反映臺灣學生與大陸學生在交流活動中一段難忘的緣分和友情,哈工大人文學院張敬悅、暢晉松、于晶創作的《大學生活》反映身邊小事的心得與感悟,臺灣中山大學博士班李昶志《站在同一條線上》反映青年對兩岸關係的分析和反思……

  獲獎作品《臺灣教科書不告訴你的抗戰史》是由中華基金會《遠望》雜誌團隊集體創作的,《遠望》雜誌研究員張瑋珊代表團隊發言説,為了製作短片,大家去學動畫、學剪影片、學政治知識等等,我們都不是相關專業出身的,但是為了作品大家都願意付出努力,歷史是嚴肅的事情,希望大家多關注好看的視頻背後的真正意義。

  哈工大人文學院張敬悅、暢晉松、于晶創作的《大學生活》反映了同學們的校園日常。哈工大素以學風好而聞名在外,講解的同學開玩笑地聲稱,本校校訓“規格嚴格,功夫到家”,同學們私下有另一種解釋,“規格嚴格,不讓及格;功夫到家,不讓回家”,學校對考試抓得極嚴,現在暑假了也仍然上課,從中可以折射出哈工大的學習氣氛濃厚及治學嚴謹。

  由於時間倉促,兩岸學子間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交流,但通過作品的展示分享,雙方還是都對對方有了初步的了解。“網際網路讓海峽鴻溝變通途”,臺灣中山大學博士班李昶志在解釋《站在同一條線上》的創作初衷時候説,兩岸大學生之間沒有恩怨情仇,沒有上一代的包袱,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青年間的交集將越來越多,“共創雙贏”不是口號,這是兩岸青年間正在發生的事情。(完)

  臺灣學生參觀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博物館。(台灣網 李傑 攝)

  在哈工大傑出校友展覽中,臺灣營員們發現了“熟人”的面孔——曾任臺灣地區“行政院院長”的孫運璇。(台灣網 李傑 攝)

  營員欣賞兩岸學生自己創作的新媒體作品。(台灣網 李傑 攝)

  哈工大學生介紹本校作品。(台灣網 李傑 攝)

[責任編輯:扶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