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當局“凱子軍購”遭撻伐
2025-11-14 08:2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民進黨當局近年耗費巨資向美國採購先進武器,目的不言而喻。但諷刺的是,美國方面手上點著鈔票嘴上說著“鼓勵臺灣加強防衛能力”,卻屢屢“收錢不交貨”。島內痛批民進黨當局無能害臺,“以武謀獨”“倚外謀獨”更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
史上最“凱”
據臺灣媒體近日報道,臺軍以代號“鳳翔專案”向美方採購66架全新F-16V戰機,原定2024年起分批交付、2026年完成交易,但至今交機數量為零。這筆採購本是蔡英文時期下訂的,當時美方獅子大張口,要價80億美元。島內綠營還津津樂道,稱訂單刷新了單品項軍購額最高紀錄雲雲。如今款項支付已超過八成,但當局和臺軍收到的只有寂寞。
臺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也不得不在書面報告中承認,確實存在美方交貨嚴重延誤的情況。除了F-16V戰機,AGM-154空對地導彈、Mk48重型魚雷等項目也是有樣學樣——錢給了,貨呢?別問,問就是“生產線搬遷重啟及供應鏈中斷”,需要延期交貨,具體時間不詳。
更諷刺的是,臺行政機構負責人卓榮泰對此裝模作樣表示,軍購案延遲嚴重,“必須對美方制造公司提出法律動作及追償”雲雲。不過臺軍方面隨後老老實實表示,“軍購案沒有求償,商購案才可求償”,若明年結束美方仍未交機,臺軍的應對措施只能是“保留預算”。
島內有網民忍不住質疑:“所以錢直接白白送美國?”大部分臺灣民眾已經見怪不怪。臺灣對美軍購也被稱為“凱子(臺灣俚語,冤大頭)軍購”。延遲交貨只是小菜一碟,貨次價高更是常態。當局花臺灣民眾巨額血汗錢,只能拿到美國的過時甚至古董級武器,為美軍火商去庫存。
可能顧立雄確實感覺臉上無光,著重強調還有21個涉美軍售項目“進度正常”。臺媒馬上揭露說,所謂正常,不過是臺美重新協商修改了交貨進度的結果。藍營人士對此猛力撻伐說,在軍購上,臺灣是付錢付得最快的凱子,美國卻是交貨交得最慢的老爺。民進黨最喜歡說臺美關係史上最好,到底是史上最好,還是史上最“凱”?
巨額“保費”
臺行政機構提交的明年當局總預算中,應編列的軍人待遇、警消退休所得替代率提高經費均未編入,被島內痛批無視軍警福祉。為了壓制反對聲音,賴當局打出恫嚇牌,聲稱如果幫軍人加薪,則會排擠其他軍事預算。
其實給軍人加薪的開支與民進黨闊綽的軍購相比,根本不算什麼。臺媒近日爆料稱,顧立雄去年6月承認,臺美軍售延宕交貨金額高達191億美元。盡管如此,賴清德仍執意提升防務預算,持續對美軍購。當局更將2026年度防務預算大幅增至9495億元新臺幣,突破地區GDP的3%。
對此中國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明確反對並強調,臺灣地區無法承擔佔GDP3%以上的防務預算,“臺灣不是提款機”。但賴清德當局一副州官可放火百姓勿點燈的架勢。我甘當“冤大頭”,一般民眾你還不允許反對。一反對,“配合對岸認知作戰”的大帽子就來了,傳播並相信“疑美論”、破壞臺美關係的大帽子就來了。
有島內輿論清醒地指出,若拒絕改善兩岸關係,再多的防務預算也無助臺海和平。臺灣的軍購根本像是“繳保護費”,即使讓防務預算超過GDP的3%,大部分資金只是定向流入美國軍火商與政客口袋。
正如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所說,民進黨當局甘當美國軍火商的“提款機”,將本可以用來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錢浪費在購買武器、討好外部勢力上,不僅買不來“安全”,還會加速把臺灣推向兵兇戰危的險境。
難買安全
臺媒批評稱,此前蔡英文當局經常引述美方人士說法,鼓吹臺灣需要“以最快速度獲得對應軍事裝備”,借此要求調整軍購順序,甚至要求必須編列“特別預算”。事實已經啪啪打臉。
如今賴清德當局提升預算的幅度比之前更猛。除了明年超過GDP的3%,更要在2030年前達到5%。從明年起還如美方所要求那樣,編列1.3萬億元新臺幣的“特別預算”。以美國當前的生產能力,屆時武器交付不出意外還將習慣性延誤。從“隱形的戰機”到“浮不起來的潛艇”,賴清德當局還將增添更多笑柄。
這種玩命花錢的做派,恰恰印證民進黨和賴當局深陷“以武謀獨”“倚美謀獨”的迷思。對軍購形成“買安全感”的依賴心態,就像“進廟多捐香油錢”,以為可以獲得庇佑,但實際上無法改變兩岸實力的懸殊。
且不說民進黨當局巨額保護費能否“買到”美國的保護,美國有能力保得了臺灣安全嗎?美媒披露,美國五角大樓與美軍智庫近十年來的兵推顯示,答案是“NO”。
如同有軍事專家指出的那樣,解放軍的實力對臺灣軍事力量構成碾壓式優勢,無論是制空權還是制海權,都牢牢地掌握在大陸和解放軍的手中。不管是從美國巨資購入的過時裝備,還是花大力氣制造的武器,都不能真正提升臺軍作戰能力,也無法改變兩岸軍事實力對比。
事實一再證明,“臺獨”是絕路,美國靠不住,兩岸和平統一才是臺灣最好的出路。 [責任編輯:黃曉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