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青年:點讚兩岸一家親 期盼深度交流

2016年11月03日 21:40:4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1月2日至3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46位兩岸嘉賓代表參與了“青年組”的專題研討。對於“兩岸青年交流”,臺灣青年有話説。(台灣網 李寧 攝)

  台灣網11月3日北京訊(記者 吳曉寒) “青年是未來發展的重點核心,加快兩岸青年相互了解、認識,深度來往,對於整個兩岸發展方向而言是一個正面對著的很好的選擇。”談及兩岸青年交流的意義,北京創業公社臺灣事務負責人鄭博宇懇切的回應著。11月2日至3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46位兩岸嘉賓代表參與了“青年組”的專題研討。對於“兩岸青年交流”,臺灣青年有話説。

  臺灣青年談發展:學會把握機遇

  作為一個在大陸發展多年的臺灣青年,80後的鄭博宇最近被朋友調侃變身成了“網紅”,在兩岸交流活動中常常看到他身影。談及兩岸青年交流,他説,每個人的核心時間都在青年部分,如果無法把握目前很好的機遇,對於未來從青年轉成壯年時是非常“傷”的。他認為,無論從個體、還是群體來看,青年間的相互理解會是兩岸關係改善的最直接的方式,而這離不開兩岸青年間的交流。

  “像我來北京工作,也是通過交流的機會第一次到北京,對這兒印象還不錯,看到發展的這麼現代化、這麼先進,所以加深了我想要來北京發展的動機。”鄭博宇説起自己的經歷也不忘調侃一把,“可是你看我來來往往折騰了六年多,到去年才來北京落定。”他感嘆,如果當初就有這麼好的機遇,就不用花這麼長時間,可以很快速的做好自己的佈局,可能發展的比現在更快、更好。“所以我希望可以讓下一代的青年朋友知道,如果得到這麼好的機會,應該要把握好自己的發展機遇,來這裡多看看、多走走。”

  近年來,兩岸間的交流活動日益豐富,特別是青年交流更加亮眼,這也是鄭博宇所説的“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會見洪秀柱主席時所作的講話中也提出,“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我們將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在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名譽理事長蔡秉憲看來,未來一兩年臺灣青年在大陸就業的比例還會上升一個高度。據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來大陸就學的臺灣青年有七成的人想留在這邊就業,但實際能留下來的只有三成左右。“我們跟大陸這邊很多單位傳達過這個訊息,也在互相研討有沒有好的解決方式。目前遇到的問題、瓶頸真的有在逐步解決,這個趨勢是好的。”蔡秉憲表示,一些技術性的東西都在突破,比如網申的時候不能選填臺胞證號,目前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創業可能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性的東西,跟創業者實際的經歷、準備的程度,還有市場情況等多方的因素都有關”,蔡秉憲表示,大陸的舞臺很廣闊,會希望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但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衡量。“可能還是先從來大陸學習跟就業這兩方面著重發展比較好。”

  兩岸一家親,共同打造“精神家園”

  昆山是婀娜婉轉的水鄉,也是首屈一指的臺資聚集地。昆山人口68萬,其中臺商有10萬多人,平均每平方公里4.5家臺企,曾有人感嘆“昆山什麼都不多,就是臺商多!”身為戀上這座城的十萬台商之一,在昆山東風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曜謙眼中,昆山還是眾多臺灣人的精神家園。

  “我在昆山生活了六年時間,真的感受到昆山對於我們在用心的做著深化經營”,蔡曜謙表示,這不僅體現在經濟上面,像是之前的招商模式、現在對於兩岸青年的一些扶持政策,或是生態建立,更多的是體現在生活上,“我們所謂的精神家園做得非常到位”。在臺灣視棒球為最熱門、最有人氣的運動,“昆山市政府幫我們蓋了棒球場,每週五都有相關的活動,受到大家的喜愛。”蔡曜謙説類似的活動還有很多,看到這些工作人員非常投入,也是希望透過更深度的了解挖掘大家真正的想法,“這是我覺得非常難能可貴的”。

  “兩岸一家親”,習近平總書記會見洪秀柱主席時所作的講話讓蔡曜謙感到很溫暖。“因為大環境的不確定性讓人覺得無所適從,現在展現了這樣的一個態度,我覺得非常好。”蔡曜謙表示,因為在一定的和平發展上面,才有可能去發展其他的交流。“這是一個邏輯性的問題。如果沒有穩定的局勢,我們的企業要投資或發展會有一些顧慮,這是我們企業發展非常注重的部分。”

  與蔡曜謙感同身受,一樣感到很“貼心”的還有鄭博宇。6月與俞正聲主席“零距離”交流後,到現在短短的5個月時間,他就看到寒暑假的實習名額有大量的提升,讓更多的臺灣年輕人有機會來這裡發展。“俞主席給人感覺非常有親和力,想要了解我們臺灣青年的需要跟在這裡發展遇到的問題。”鄭博宇表示,在大陸反映問題,是真的是聽進去了、願意去聽,“並且願意了解、重視我們的心聲”。

  未來兩岸青年交流在於“深”

  “未來的兩岸青年交流一定要往更深化的方式去發展,而不是泛泛的”,蔡秉憲表示,青年不論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大家都認為是重中之重,所以青年交流真的變成是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每年組織的青年交流大概在1000人次以上,是臺灣較大的交流團體。根據以往的經驗,蔡秉憲表示,可以根據交流活動的性質將其進行分類。“像冬令營、夏令營招募的對象更傾向沒有來過大陸的;像研習營就找來過的,針對他的本專業我們做出系統性的參訪、學習、考察,他就能知道日後來大陸這邊要怎麼就學、就業;還有像教師團等我們都會根據他們的情況定制打造。”在蔡秉憲看來,“深”是未來兩岸青年交流需要特別關注的方向。

  蔡曜謙也不謀而合的談到了這個話題。“兩岸青年交流,我們的生活環境有所不同,對於一些事物上的價值觀認知也不太一樣”,他表示,所以要不停的去交流,未來兩岸青年交流要更著重在“質”上面。“哪怕是小部分群體深下去慢慢做,臺灣青年會覺得真的有跟大陸朋友交往後學到不少,而大陸朋友來到臺灣也會覺得臺灣年輕人其實也很棒”。蔡曜謙説,舉辦一個“大拜拜”形式很表面化的活動,是很難産生這種認同感的。

  兩岸青年交流在於青年,從這些臺灣青年的身上,讓人們看到了善於發現、樂於分享、積極探索、敢於挑戰的優秀品質。通過他們,我們也看到了未來兩岸青年交流可以改善的空間以及更多的可能性。鄭博宇説,“我不希望到我的下一代,希望在90後、00後就會有所改變。受我們的影響,他們願意去了解、去加入到兩岸交流中。我努力的在讓這樣的經驗傳承下去,也希望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讓同輩的朋友去了解,去影響他們,這才是青年交流的重點。”(完)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