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新能源振興規劃重點支援風電發展 核電發展望加速

時間:2009-05-06 09:45  來源:中國證券報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人士透露,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制定有關新能源産業振興的規劃,主要是加快推進新能源産業的發展。在新能源産業的各子行業中,風電將是未來的發展重點,太陽能利用受技術制約略有滯後,後續發展依賴於政策支援。而此次新能源振興規劃納入了核電開發利用的內容,核電發展有望加速。

  規劃適應新能源發展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吳鐘瑚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新能源振興規劃不同於平常的“十一五”規劃,是一個中長期的規劃,而不是一個階段性的規劃,將著眼于推動新能源産業的發展。

  據了解,新能源産業部分子行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發展進程已經超越了原有規劃制定的發展目標。

  原有的規劃已經不適應當前新能源的發展。據悉,此次制定中的新能源振興規劃主要框架與之前公佈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兩個規劃基本一致,但對未來的發展目標有重大調整。

  吳鐘瑚表示,當前在為能源、電力工業遠遠超出規劃目標達到了新高度歡欣鼓舞時,資源、環境的挑戰以及生態的悄然劣化卻越來越嚴重。資源的短缺和能源、電力的超大規模發展,加上市場化改革的不到位,致使能源、電力産業的經濟運營環境困窘異常,暴露出不可持續發展和産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不協調性。此次規劃的編制,經過了分析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下的能源、電力需求市場,是對資源市場以及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和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投入和融資成本的統籌規劃。

  風電是發展重點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此次新能源振興的重點在風電。原有的兩個規劃中,風電裝機容量的目標為,到201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而事實上,到2008年末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已經超過1000萬千瓦。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處處長牛犁介紹,在各類新能源中,風能近年來上得特別快,目前我國風電裝機能力已經是全球第一。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施鵬飛表示,原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對風電到2020年的總裝機容量定的是3000萬千瓦,而現在這一目標有可能調整為1億到1.5億千瓦,而3000萬千瓦的目標可能在2011年就能實現。

  據了解,從今年起,我國將力爭用10多年時間在甘肅、內蒙古、河北和江蘇等地建成多個上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

  據報道,此次新能源振興規劃的內容包括了核能的開發利用,而這一項在原有兩個規劃中是找不到的。

  牛犁認為,未來核能規劃規模應該也有所擴大。按照原有規劃,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應發展到4000萬千瓦。但自從國家能源局成立以來,100萬千瓦以上裝機能力的項目已經上了35個,以後還可能繼續增加項目。這樣計算,2020年核電規模至少可以發展到7000萬千瓦。

  上述知情人士認為,核電還有一個優勢在於建設期相對較長。現在開工的風電項目到建成時正好能夠避開目前的用電低谷期,相比之下,風電的建設期相對較短,可能新規劃的項目建成後,仍會遇上行業低谷。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學專家林伯強也看好核電的未來。他表示,目前來看,水電和風電都依賴於自然資源,以後的開發成本將越來越高,而核電的發展則相反,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核電的建設成本將越來越低。

  今年我國將開工建設浙江三門、山東海陽和廣東臺山等核電站,新核準開工規模840萬千瓦。

  太陽能亟待政策扶持

  新能源中受技術制約最大,發展相對滯後的是太陽能。牛犁表示,太陽能除了小規模民用項目外,近期發展還比較慢,主要是由於成本控制和商業化技術有待突破。如果技術上真正有所突破,很可能將一勞永逸地解決能源問題。

  國家發改委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王仲穎日前在一論壇上表示,按現有太陽能發電成本以及火電上網價格計算,太陽能發電每千瓦時需補貼1元。若將目前徵收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全部補貼太陽能,可支援4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他認為,通過太陽能屋頂計劃等措施,實現2020年1000萬千瓦,甚至2000萬千瓦是完全有希望的。而原有規劃中,太陽能發電總容量的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180萬千瓦。

  牛犁則表示,新能源振興規劃最核心的是要佔領技術制高點。不同於節能技術,目前在新能源方面,全球主要國家還沒有拉開差距,我國應抓住時機加快發展,如果在這方面技術再落後又將很被動。

  中國能源網資訊總監韓曉平認為,必須改變能源發展思路,重視新能源産業革命。對於新能源發展資金的投向,他認為應該把資金更多地投向新技術,尤其是智慧化電網,將“神經末梢”深入到每個用電設備上。同時,要開放平臺,讓全社會都可以參與解決能源問題。“很多政策可能以前很難實現,但開放平臺以後,很多政策將可順利實行,很多技術將可以變成現實。”(記者 李陽丹 王婷 韓曉東)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