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十週年:推動中國外貿外資發展,為經濟全球化貢獻力量
王孝松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2013年8月17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設立。此後,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加速推進。十年間,中國已形成擁有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的自貿區體系,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創新格局。上海自貿區也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高地,在制度創新方面發揮了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成為中國外貿外資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為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引領對外開放制度創新
上海自貿區肩負著中國在新時期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創新、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重要使命,以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服務全國的發展。
十年來,在上海自貿區的引領下,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累計形成278項制度創新成果,涵蓋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後監管等多領域。2013年,上海自貿區推出中國第一張自由貿易試驗區外資負面清單。很快,負面清單的做法推廣到所有自貿區及全國,並不斷縮減。2022年起,新版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縮減至27條,壓減比例為10%,其中製造業條目實現了清零。
2023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若干措施》,部署在上海自貿區等外向型經濟發展水準較高、應用場景豐富、監管能力較強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率先試點對接相關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的重大使命,也為上海自貿區發展注入新動力。
推動中國外貿外資發展
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推動開放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制度型開放的過程中,切實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升了吸引外資的規模和品質。
十年來,以上海自貿區為代表的自貿試驗區,實施更加開放的通關便利化舉措,持續推進“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後,上海自貿區全面實施RCEP原産地證書籤發、經核準出口商培育等便利化措施,促進貨物通關提速增效,由此,上海浦東新區2023年上半年取得了外貿總額增長率17.9%的好成績。
十年來,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援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上海自貿區率先開展再製造産品進口試點,2023年,首批企業名單、商品資訊和監管方案已批准實施,相關企業已向境外公司確認首張再製造産品進口訂單,首臺再製造機器即將於9月入境。
十年來,自由貿易試驗區持續推動金融領域首創性、引領性開放項目落地。截至2023年8月,外商獨資券商、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外商獨資保險控股公司等一大批金融項目落戶上海自貿區,80家國際知名資管機構在上海設立了120家各類外資資管公司。
2022年,21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實現進出口總額7.5萬億元,同比增長14.5%,佔全國的17.8%;實際使用外資2225.2億元,同比增長4.5%,佔全國的18.1%。其中,高技術産業實際使用外資863.4億元,同比增長53.2%。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佔國土面積不到千分之四,卻貢獻了全國六分之一以上的進出口總值和吸收外資總量,為中國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鞏固國際競爭新優勢提供強大動力。
為經濟全球化貢獻力量
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對接國際高標準的過程中,不僅為中國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提供強大支撐,而且為應對逆全球化挑戰、鞏固經濟全球化成果作出重要貢獻。
自由貿易試驗區商品和要素流動更加暢通,生産效率更高,巨大的經濟發展潛能又可以吸引和集聚更多更優質的生産要素,所以,自由貿易試驗區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並將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有效聯通起來。因此,自貿試驗區會吸引更多國內外企業集聚,這不僅能為中國經濟迴圈提供動力,而且直接助力經濟全球化發展。
目前,上海自貿區已基本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投資管理模式,確立了符合高標準貿易便利化規則的貿易監管制度,並持續推進金融領域高水準對外開放、優化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以實際行動有效應對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挑戰,捍衛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成果。
未來,中國還要大力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積極開展高水準對外開放新探索,試點對接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持續深化高水準制度型開放,形成更多引領性、標誌性制度創新成果,以高水準改革開放促進高品質發展。
編審:唐華 郭素萍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