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反“獨”促統

(行進中國走基層)5100畝撂荒地變成高産田

2016年01月13日 14:46:00  來源:正北方網
字號:    

  隆冬時節,走進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烏蘭衚同村興農興眾農貿專業合作社,只見平整的水泥晾臺上脫粒機歡快地轉動著,金燦燦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噴涌而出,隨後被送入烘乾機進行烘乾,一袋袋標準玉米包像小山一樣堆滿了庫房……

  合作社負責人張貴雄笑呵呵地對記者説:“我們合作社從春種秋收到顆粒歸倉,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

  烏蘭衚同村有村民370人、耕地1.1萬畝。雖然人少地多,但其中5000多畝耕地完全是靠天吃飯。“有雨水的年份種點兒玉米,每畝也就收個一二百斤。如果天不下雨,基本是撂荒。不種不賠錢,一種就賠錢。土地承包40多年,平均1畝地總共也沒收入下1萬塊錢。”張貴雄説。

  2014年春節剛過,原村黨支書張貴雄牽線搭橋,從外面引來流轉土地投資人,成立了興農興眾農貿專業合作社。經過與村民協商,合作社將村裏的5100畝成片撂荒地流轉,條件是每年拿出130萬元給村民分紅,每人平均3400元;同時,村裏青壯年勞力如在合作社打工,月工資可達4500元,還管吃管住。

  春播時,合作社支出500萬元,購置大型農機具20多臺,並更新配套了農田設施,澆水全部用上了滴灌,種植玉米3700多畝,種植紫花苜蓿1300畝。同時建設標準化羊舍3800平方米,養羊1000隻。吸納20名農民進社打工。當年玉米總産700多萬斤,種養殖毛收入600萬元、純收入100多萬元。村民不僅如數拿到130萬元分紅款,20多位打工者每人還收入5萬多元,實現了企業和農戶雙贏。

  村民張三後生有土地100畝,流轉給合作社80畝,1年就分紅2.4萬元。他平時還在合作社當經紀人收糧賣羊,年收入達10萬元。兩項加起來是以前種六七年地的收入。

  對於規模化經營的好處,張貴雄算了一筆細賬:合作社機械化種養結合,既省工又省錢;普通農戶種1畝玉米成本600元,而合作社是500元,5000畝就可節省50萬元,夠買2台收割機。

  他感觸地説:“今後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是個方向。別看這5000多畝地,種地只有8個人。真正用工的是在其他環節,比如烘乾設備,半年都不停,工人3班倒。”

  今年雖然受玉米價格下跌影響,合作社種植收入下降,但養殖、經營等收入持續攀升,僅烘乾設備為農戶加工玉米就收入120多萬元。

  記者發現,在合作社玉米地裏,牧民賀耀龍承包了800畝秸稈田,搭起1個蒙古包,住在這裡放羊。他有2600隻羊,每年過冬飼草料要花五六萬塊錢。現在他包1畝秸稈地30塊錢,到來年3月回牧區時,羊吃得膘肥體壯,至少節省2萬元。今年,合作社把3000畝秸稈田包給了牧民,6000多只羊將在這裡“愉悅”地過冬。同時合作社也能受益,因為羊糞留在地裏成了有機肥,1個有機農業鏈條已在這裡悄然形成。

  據了解,目前以轉包、轉租、入股等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在巴彥淖爾市正漸成燎原之勢,全市農村土地流轉已達278.1萬畝,共組建各類農牧民專業合作社3578家,為河套農業提質增效注入了新活力。

  作者:韓繼旺

  (來源:正北方網-內蒙古日報)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