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反“獨”促統

(走基層)張家界"漁夫縣長"背後的故事

2016年01月13日 16:21:05  來源:張家界線上
字號:    

  3月16日,沿著狹窄蜿蜒的山村公路,記者來到慈利縣二坊坪鄉的“鳡魚養殖産業化示範基地”。在一張辦公桌、一台電腦、一個資料櫃、一把長座椅組成的辦公室內,我們見到了百姓常挂嘴邊的“漁夫縣長”——湖南農大教授、省科技特派員向建國。

  指著面前的大片網箱,張家界慈姑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羅輝介紹,鳡魚是一種以魚為主食的兇猛魚類,個體大,肉質鮮美,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都很高,但人工網箱養殖卻一直是個難題。2007年,向建國來慈利縣任挂職科技副縣長,四年間,他成功研究出了鳡魚馴食關鍵技術,完成水上移動孵化場試驗,建立鳡魚網箱生態養殖基地並試點推廣,依託張家界慈姑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帶動周邊農戶成立漁業合作社,形成了一條年産值上千萬的鳡魚養殖産業鏈。而羅輝,正是向建國聯繫來的外地老闆。

  “他講養什麼就養什麼,怎麼養也按他説的辦。”羅輝對向建國有著絕對信任,“我就是衝著他來的,一是相信他的科技力量和資源,二是他對這項事業的決心和恒心。”羅輝説,就在這個月底,水溫合適的時候,公司將依照向建國的建議,向網箱內投放包括12個品種的300萬尾魚苗,其中有10萬尾鳡魚。

  從2007年初來時的4口網箱,到後來第一網就收益80萬元,向建國稱“很有成就感,但也很不滿足”,原因是“鳡魚有16個專利,這16個專利還沒有凝固在一起形成産業鏈。”他説他現在唯一滿意的就是實現了網箱養魚,然而規模也還沒達到預期目標。“今年要達到500口網箱、産值3000萬。”

  一個産業要形成産業鏈,首先要形成産業規模。“現在我們有6個科技特派員形成的團隊,專門圍繞這條魚做加工、搞養殖、搞繁殖。”今年是向建國在慈利縣科技扶貧的第6個年頭,他説,“我認準的事就不回頭,我這一輩子就圍著這條魚轉,成功了再走人,不管多長時間。”

  如今,向建國已經將淡水養魚業逐漸打造成慈利縣助推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産業,但他明白,任何一個農業産業的發展,都必須培養一批懂技術的本土人才,這樣才能保證這個産業的可持續發展。

  “希望我這個特派員離開這裡後,還能有一批人從事這個行業,將這個産業延續下去。”由於帶動老百姓致富才是最終目標,向建國一直在有意識地培養本土人才,“要讓他們嘗到甜頭,他們覺得有效益才會繼續幹。”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