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部分商家拒收現金惹爭議,你碰到過嗎?

2017年08月11日 09:03:05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近日,一家名為“盒馬鮮生”的生鮮超市拒收現金的報道引發後續討論。隨之,在現實生活中“銀行拒收大量硬幣兌換”等多種拒收現金的場景也被挖出。那麼,你有沒有碰到過被拒收現金的情況呢?這些行為到底違法嗎?

  拒收現金涉嫌違法 消費者可舉報 

  硬幣作為現金的一種,屢次遭拒收;商家為了支付方便拒收現金,類似這樣的做法是否合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第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第二條明確:“本條例所稱人民幣,是指中國人民銀行依法發行的貨幣,包括紙幣和硬幣。”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對中新網表示,拒收現金,實際上是商家設置了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條件,侵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和自主選擇權。

  方超強認為,支付方式的變革應當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隨著消費者習慣的改變而最終完成變革,強迫消費者選擇一種支付方式,無疑涉嫌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那麼,對商家拒收現金的行為,消費者該去哪舉報呢?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就在其官網公佈了武漢地區的舉報電話,同時強調,中國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加強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和人民幣流通市場的檢查力度,一經發現違反人民幣管理規定的行為,將堅決依法查處。

  非現金支付漸成主流 央行正研究數字貨幣 

  拒收現金話題引起關注後,人們對貨幣形態的討論熱度也在上升。未來的社會是否會進入無現金狀態呢?

  央行發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1251.11億筆,金額3687.24萬億元

  東方證券的研報指出,隨著掃碼支付的深入以及生物識別技術的成熟,移動支付增長驅動力逐漸由線上轉移至線下,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有望繼續推動“無現金”社會進程。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從現實情況看,中國當下還有不少人依賴現金支付,尤其對於中老年人和農村地區,現金支付還是重要的支付方式,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現金支付和非現金支付仍將長期並存。

  記者注意到,目前,央行正積極研究數字貨幣。2016年1月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指出,發行數字貨幣可以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減少洗錢、逃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提升央行對貨幣供給和貨幣流通的控制力。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