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當代大學生戀愛觀調查:是否已成為大學的必修課?

2016年08月23日 06:40:51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愛情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主題。不少大學都有口耳相傳的“愛情聖地”;有的大學甚至專設了戀愛課;而女生宿舍樓下每每成為浪漫地帶,早年間是彈吉他,如今是點蠟燭、擺鮮花,常常上演感人的求愛畫面;年輕人從不輕易浪費每個屬於愛情的大日子,不夠用就自己創造節日,於是每年5月20日變成了“表白日”,11月11日成了“光棍節”。

  不斷有“大人物”出來奉勸大學生談戀愛,學長們留下的大學生活經驗也大都包括一條: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戀愛是否已成為大學的必修課?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觀又有哪些新風貌?讓我們來“圍觀”幾段真實的校園愛情,在滿眼“泥石流”中,感受一下久違的“清流”。

  要純粹也要理性

  姚思宇和徐業承的感情,就是校園愛情的樣子。

  2009年初,還念高三的姚思宇到中國人民大學參加國學院自主招生,考試間隙在學校散步,留意了展板上一張照片:一位獲得陶泥大賽特等獎的師兄站在作品旁,神情謙遜。她心生欣賞,並對未來的校園生活有了更多憧憬。

  姚思宇想不到的是,6年後,這位叫徐業承的“展窗師兄”,成為她的丈夫。徐業承是在學院的迎新現場初見姚思宇,第一次見面便傾心於小師妹的談吐和氣質,他低聲對好友説:“我喜歡這姑娘”。

  徐業承是姚思宇眼中的“文章第一”,古文功底深厚的他愛寫四六駢文,用詞考究而不刻意,一派自然而頗有古風。姚思宇也是徐業承眼中的才貌雙全,她高中時寫的詩就已結集。

  那年10月,國慶假期後返校,姚思宇站在宿舍樓下的塗鴉墻前蒙了,徐業承花了幾個晚上為她畫下巨幅塗鴉,左上角抄著她詩集中的一句:“和你一起暢想未來,把心挂在月亮的腳尖”。

  其實到表白那天為止,倆人也不過見了三次面,交談不超過10句話。徐業承説,最看重姚思宇的“涵養”;姚思宇會心一笑,這也正是她自己最看重的品質。

  姚思宇的戀愛觀帶有唯美的色彩,在她看來,“不可替代性”是真正的標準。倆人去故宮看歷代書畫展,在李白唯一傳世的墨跡《上陽臺帖》和范仲淹的題跋面前,姚思宇覺得找到了不可替代的那個人:“除了他,這世界上恐怕再難覓一人,能在那一瞬間與我産生如此相似的雀躍與感慨。”

  不摻雜太多別的因素,只憑相同的志趣,便在人群中相認。這正是人們對校園愛情的印象——純粹。年輕人創造了一個新詞:“智性戀”——被對方的知識和思想所吸引。如今在大學校園裏流行的這種戀愛價值觀,未嘗不是當代青年自我期許的一種投射。

  顧名思義,“智性戀”在純情之外,還加了些許理性。“一畢業就分手”曾是大學校園愛情的一道坎,一段純粹的愛情,往往要現實的衝擊來檢驗成色。在包分配的當年,或是自主選擇難以伸張的年代,大學校園裏的每個“愛情聖地”,都見證了不少悲歡離合的故事。

  但對於個性更鮮明、選擇更多元的當代大學生而言,不在一地工作、父母不同意等現實的拷問,都不再是解不開的難題。理性讓他們一開始就把這些問題考慮進去,並一起規劃著未來。

  從這個意義上講,是時代的“賦能”,給了愛情以保障。

  既相愛又相長

  朱心雨和尹西明的戀愛,開始於2013年的那場年夜飯。倆人都是清華大學的學生,朱心雨因為要做一場臨終關懷的公益活動沒有回家,而尹西明則因為要參加挑戰杯的比賽而留校準備,於是他們都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年夜飯。

  因為同是經管學院的學生,倆人開始聊天。聊著聊著,他們發現有太多相似點:曾上過同一門西方古典音樂課;剛剛分別從法國和新加坡交換回國;都曾支教且都熱衷公益。氣氛由沉悶到融洽再到開懷,不覺就聊到了深夜3點。

  “我以為,真正好的愛情是兩個人目標方向一致,然後一起忘情奮鬥。”尹西明説。這對優秀的校園戀人,把相同的追求變成了事業——組織社團。

  大四那年,尹西明的計劃之一就是保證有充足的時間多讀書,這可能會大大縮減談戀愛的時間,但倆人卻玩出了新花樣——他們一商量,就開通了一個叫“爺爺奶奶讀書會”的微信公眾號,以寫讀書志的形式每天分享自己的感悟。一來督促彼此真讀書,二來也可表達一些平時難言的情愫。沒成想,這個原本是情侶間精神互動的小園地,竟慢慢吸引了越來越多愛書人的關注加入。然後以此為基礎,他們參與到籌建清華校友讀書會等活動中,並組織了多場校園活動,呼籲倡導大學生讀書。

  為了改變晚睡晚起的不良習慣、培養健康的生活作息,尹西明與朱心雨制定了個晨跑計劃:每天7點起床,用奔跑迎接黎明。因為每天跑完在微信朋友圈打卡,一些朋友同學開始加入進來,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他們乾脆成立了一個叫“清華晨跑隊”的社團,目前已有超過200位隊員。

  從兩個人到兩百人,兩個人的愛情小故事,竟成就了一群人自我完善的新世界。晨跑小分隊成立的第一百天,尹西明與朱心雨領了結婚證。

  黃沛然和林怡惠是在美國留學期間認識的,相同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讓兩人漸漸靠近,然後找到了共同的事業。他們一起創業,為國內高中生提供到美國體驗大學生活的短期遊學項目,而創業的收益全部用來捐助國內貧困山區的留守兒童。

  熱心公益,讓兩個90後的留學生涯精彩紛呈。四川蘆山地震發生後,他們組織芝加哥各高校的中國留學生募捐;他們一起在湖北一所希望小學建立夢想圖書室;一起舉辦慈善畫展,展出景頗族孩子的繪畫作品,籌集藝術教育資金;從去年開始,他們開始致力於為西藏、青海的小學生們建愛心圖書館、校園廣播站以及擴改建校舍,等等。

  如今,他們又召集多名留學生一同回國創業,其中不乏放棄海外金融高薪待遇的高管人才。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我們將以網際網路模式在中國推廣家庭早教方案,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為中國增加100萬個小時的高品質親子陪伴時間。”

  相愛相長的戀愛模式已經成為校園愛情的共識。對於大多數有夢想的大學生而言,甜蜜互動已不限于嬉戲玩耍,學術上的思想碰撞和事業上的互相扶持,讓他們愛情的韌性得以延展。

  從眾不如從己

  天津大學開設了一門《戀愛學理論與實踐》的選修課,這門32課時的課程,如果學生能學以致用,會給滿分。事實上,很多大學在學生必修的心理健康課中,都會專門安排戀愛心理課時,對於正值青春期的大學生來説,不管是否有課程安排,戀愛都是人生要面對的課題。

  “幫室友找對象”是很多大學寢室的“保留曲目”。找到男女朋友,脫離單身生活,他們叫“脫單”,是要“舉室歡慶”的。小旭宿舍6個人,4人成功“脫單”,他就成了重點關照對象,室友不僅熱心介紹,還不吝把戀愛經驗和盤托出:“每次相親,他們都幫我精心策劃,穿什麼衣服、去哪兒吃飯、看什麼電影,都是一起商量。”小旭憨笑著説。

  但也有例外,小旭指著對面床上正蹺著腿看書的孫凡説:“學霸的世界你們不懂。”孫凡一心向學術,已經保送博士,讀書寫論文是他的日常。“我現在是自得其樂,也是自顧不暇,愛情什麼的大可從長計議!”孫凡從書後探出頭笑著説。

  也有單身的原因是因為要求高。大三的林敏清秀可愛,追她的男生很多,但她從未正式交往過男朋友:“單身是因為我覺得戀愛是一件需要認真的事情,男朋友是寧缺毋濫的存在,否則既是對自己,也是對別人的不負責。” 林敏説。

  “談戀愛的過程,其實是從一個異常親密的人身上反觀自己不足的過程。你開始學會關心照顧別人,嘗試著發生由以自我為中心到兼顧他人感受的轉變。而這種轉變,依靠好朋友、鐵哥們兒是無法完全實現的,它需要與親密愛人來共同完成。”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胡鄧博士説,這段話也包含了他對校園愛情的態度——談戀愛,是年輕人心性成熟的重要途徑。90後多為獨生子女,可以在戀愛關係中完成性別角色的體認,在應對情感挫折時,也能鍛鍊胸懷與情商,同樣是一種有價值的成長經歷。

  在青春燦爛的時光,表達真實熱烈的情感,大學校園愛情本身無可厚非。是選擇與戀人並肩奮鬥、勾勒未來,還是享受內心圓融的孤獨、探索世界的豐富,都一樣值得被尊重、被欣賞。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