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亞那前總統稱讚中國科技讓人看見未來
圭亞那前總統唐納德·拉莫塔(Donald Ramotar)日前接受中國日報社《思享者》專訪。10月21日,《中國日報》刊發該專訪的內容摘編,主要內容如下:
本周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為回顧所取得的進展、擘畫未來藍圖提供了重要契機。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其意義不僅在于治理或經濟領域,更在于重申中國對高質量、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的願景。
最令我震撼的是,中國科技發展以驚人的速度追趕世界,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發達經濟體。考慮到中國此前多年來需要彌合的差距,其進步著實令人驚嘆。在某些領域,我認為中國已處于領先地位。尤為突出的是,中國近年來在各級提供了高水平的教育,營造了促進創新與培育人才的良好環境。
近來,在參觀某園區的機器人展區時,我倣佛踏入了“未來世界”。這些機器人正在執行制作針頭等任務。這些技術不僅推動著科學進步,而且在醫療保健等領域得到應用,有望延長人類壽命。目睹機器人承擔起人類從事的繁重體力勞動著實令人震撼。這種技術為人類擺脫艱苦的體力勞動,專注于真正熱愛的事業提供了機遇。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人形機器人,它們展現了中國如何應對潛在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中國已經在眾多領域應用機器人技術,填補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缺口。這些發展體現了“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所倡導的高質量發展理念,並將延續至“十五五”規劃。我認為,科技與日常生活及生產的無縫銜接,將在未來數年持續推動中國轉型。令我振奮的是,科技不僅應用于工業領域,更在家庭生活中提升著人們的生活品質。例如,家用機器人讓女性擺脫繁重的家務勞動,為促進性別平等作出貢獻。
中國的影響力已超越國界。在我的祖國圭亞那,中國技術——其中許多項目是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實施的——通過修建道路、橋梁、會議中心和酒店等基礎設施,發揮了變革性作用。這些項目彌合了巨大的發展差距,為兩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值得稱道的是,中國從不附加條件,而是與當地政府合作,在尊重夥伴國主權和願望的前提下提供專業技術和指導。這與西方機構附加條件的幹預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往往加劇問題而非解決問題。
我記得參觀過我國一座由中國支持建造的新橋,其工程精準高效令我印象深刻。與某些因管理不善而延誤或陷入困境的外資項目不同,這座橋梁不僅按時竣工,而且沒有超出預算。
同樣,中國建造的酒店和會議中心提升了當地旅遊業水平,並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這些項目生動展現了中國基于長期穩定和互利共贏的規劃理念如何轉化為切實進展。
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在非洲及其他發展中地區同樣顯而易見,基礎設施和開發項目為這些地區創造了切實的增長機遇。在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和加納等國,從鐵路港口到城市開發項目,中國主導的工程大大提升了區域互聯互通水平和經濟活力。中國追求互利共贏而非單方利益,強調共同繁榮的理念,這對全球和平至關重要。與某些西方國家的指控相反,中國始終在其合作夥伴國家發揮著建設性作用。
此外,中國治理理念體現在計劃與市場力量的獨特結合。通過汲取自身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教訓,學會如何攻堅克難,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創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發揮創造性和主動性,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克服當代挑戰,在清潔能源、電動汽車和機器人領域成為全球領導者,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典范。在科學規劃與專業執行力的基礎上,五年規劃不僅沒有成為官僚主義的例行公事,而是成為轉型路線圖。
同樣,中國以長遠眼光應對環境與生態挑戰。北京已從我1996年首次訪華時的霧霾籠罩之城蛻變為今日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首善之都。空氣質量的改善絕非表面功夫,中國在環保領域採取了綜合策略——涵蓋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城市規劃及公眾意識提升行動。
中國運用清潔能源和電動汽車等先進技術應對生態挑戰。從城市綠地擴建、江河保護治理到工業節能減排,中國對可持續發展的執著追求有目共睹。對于圭亞那等資源豐富的全球南方國家而言,這為協調發展、技術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提供了寶貴經驗。與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相呼應,綠色轉型將成為“十五五”規劃的重中之重。
中國的文化與社會創新同樣令我印象深刻。在青年群體中推廣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培養科學素養,並將現代科技與傳統實踐相融合,這些舉措彰顯了中國的整體思維。例如,中國的機器人與人工智能項目經常開展面向學校和社區的教育推廣活動,鼓勵學生從小接觸科學。這種前瞻性舉措確保技術進步與人才培養同步推進,我認為這是維係長期發展的關鍵要素。
這些發展表明,中國的成功不僅在于快速的技術進步,更在于其對知識的戰略性應用、國際協作的開放態度,以及致力于提升本國和全球福祉的堅定承諾。
創造力、務實精神、長遠眼光以及尊重他國主權,使中國成為發展的典范,激勵著那些尋求在進步、社會和諧與環境責任之間取得平衡的國家。隨著四中全會的召開,世界將再次見證遠見卓識、包容創新的中國規劃始終是其國內成就與全球貢獻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