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的新疆故事丨菜籃子裏的民生躍遷

2025-07-21 11:10:00
來源:石榴雲/新疆日報
字號

  2025-07-20 21:12:04

  鄧隨新

  各種變化裏最貼近百姓心窩的,莫過於“菜籃子”的變化。退休前,我在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親歷了菜市場從“馬路攤位”成為“智慧市場”的過程。

  8歲那年冬天,父親第一次帶我去買菜。菜市場就設在馬路邊,車轍翻捲,塵土飛揚,商販支著簡易攤位,叫賣著自家種的馬鈴薯、白菜、蘿蔔、恰瑪古。有次我放學路上,看見菜攤邊扔著幾個蔫辣椒,我如獲至寶撿回家,母親便用它炒了一盤難得的鮮菜。父親總念叨,1955年自治區成立那天,國營菜店破天荒供應了哈密瓜,那香味兒足足飄了半條街,成為街坊四鄰長久的熱議。

  20世紀80年代新疆一個賣羊肉的攤子,商販正用桿秤為客戶稱重。圖片由《新疆通志品質技術監督志》編纂辦公室提供

  春風吹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迎來轉折,新疆菜場“第一跳”。各地農貿市場如雨後春筍,露天攤位陸續換成了遮風擋雨的簡易大棚。菜籃子裏的花樣日漸豐盈,肉蛋禽敞開供應,票證悄然退場。外地的日用品、服裝、小電器也涌上攤位。個體經營戶多了起來,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市場門口的公平秤,也從沉重的鐵砣秤換成了精準的電子秤。

  2003年,我在《現代品質》雜誌社工作,將目光聚焦菜市場改造升級,有幸深度參與了多個項目。從科學規劃佈局到嚴控衛生標準,從守護食品安全到校準計量器具,我筆耕不輟,記錄下每一次市場硬體的提升和食品品質管理的強化,這些都是時代進步的生動注腳。

  2007年,在和田的菜市場,我見證了新疆菜場“第二跳”。賣乾果的攤位上醒目地挂著“誠信示範戶”牌匾,電子秤锃亮如新;賣肉的攤位用上了冷藏櫃,蔬菜區懸挂著電子屏,實時公示農藥殘留檢測結果……時代前進的足音,在這裡清晰可聞。

  近年來,農貿市場迎來變革,實現了“第三跳”。“網際網路+”賦能傳統菜場,指尖輕點,新鮮蔬菜送到府,公平計量深入人心。隨著全國統一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和品質安全標準建立,食材來源可追可溯。2023年,新疆特色農産品實現100%全程可追溯,完成了從人工檢測到數字化智慧溯源的歷史性跨越。

  新疆九鼎農産品批發市場的果蔬都要接受農殘檢測後才能進場交易。 王曉燕 攝

  小小菜場,映照大大民生。自打農貿市場深入千家萬戶,隆冬臘月也能吃上頂花帶刺的黃瓜、鮮紅飽滿的番茄,四季餐桌再無短缺之憂。菜場的蛻變,正是新疆人民生活水準節節攀升的縮影。如今,全疆各大農貿市場日均蔬菜交易量動輒百噸以上,全疆最大的新疆九鼎農産品批發市場日均交易量可達數千噸,菜價穩、品質優,消費者投訴率大幅下降。

  菜市場雖小,卻是連接著田間地頭與百姓餐桌的關鍵紐帶。它讓農民直面消費者,有效增加收入、提升農業效益;它降低流通成本,加速農産品週轉;它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産,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70年彈指一揮間,新疆菜市場走過從馬路攤點、大棚集市到標準化智慧化市場的非凡歷程。與之同步脈動的,是老百姓芝麻開花節節高的紅火日子。如今,每當我漫步于煥然一新的菜場,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這方寸之地,如同一塊晶瑩的棱鏡,折射出新疆民生事業的璀璨華章,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時代奔騰向前的強勁脈搏。(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王晶晶整理)

[責任編輯:宋歌]